故事 (135):成為有好榜樣的人


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一同來讀《帖撒羅尼迦後書》第三章第九節。經文說:「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權柄,乃是要給你們作榜樣,叫你們效法我們。」

保羅寫這封信給帖撒羅尼迦的信徒,是為了解決當時教會中出現的一種現象。有一些弟兄姊妹誤以為主耶穌快要回來,便認為沒有必要再努力工作。他們放下手上的職責,自稱是要「專心等候主再臨」,結果成為閒散不事的信徒,甚至影響教會的秩序,造成極大的困擾。

因此,保羅在書信中鄭重地勸勉信徒們:「要安靜作工,吃自己所勞力得來的飯」,提醒大家要盡好本分,不要游手好閒,也不要專管閒事。這才是正確的等候主再來的態度。

我們都知道主必定會再來,但沒有人知道確切的日子和時辰。既然如此,我們迎接主再來最好的方式,就是每一天都忠心地活出神交託給我們的職分,踏實地行在祂的旨意中。

保羅在這裡特別指出,他和同工們並非沒有權柄。按照使徒的身份,他們完全有權要求弟兄姊妹們供應他們生活的需要,但保羅從未濫用這樣的權利。相反地,他親手製作帳篷,以自己的勞力維生,一方面減輕弟兄姊妹的負擔,另一方面也為眾人立下榜樣。他以實際行動教導信徒:信仰不應成為逃避責任的藉口,而應激勵我們在地上更加勤奮與忠誠。

許多人在等候神的過程中,卻忽略了地上的責任。有些人選擇遠離世界,逃到山林隱居;有些人躲在教會的「象牙塔」裡,不問世事,以為這樣就代表敬虔。然而神從未吩咐我們逃避現實,祂要我們正面地面對困難與使命,履行應盡的職責。盼望我們都能求神幫助,不做逃避者,而做忠心的工人。

我們確實是有盼望的人,但這盼望應當激發我們更加積極、努力、進取,而不是消極等待或逃避挑戰。

此外,保羅還在信中以身作則,強調他所作的一切都是「作榜樣」。身為屬靈上的長者,他深知行為的力量勝於言語。保羅不斷教導人效法他,因為他自己是效法基督的。

反觀今日的教會,有些屬靈領袖因犯罪或失德,導致教會蒙羞,信徒跌倒,正是因為缺乏好榜樣。弟兄姊妹,如果我們渴望教會復興,就不應僅僅期待牧者或領袖作榜樣,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為榜樣。我們的生命、言行、敬虔與愛心,應當使他人從我們身上看見基督的真實與美善。

我們也有責任教導下一代,教導那些年幼或初信的弟兄姊妹,使他們學習效法我們的信心與行為,並在生活中持續地見證神的榮耀。

有一個故事能說明「榜樣」的重要:有一位父親每天早晨上班前總要到鎮上的酒館喝一杯。一天大雪之晨,他照常出門,走在雪地上。忽然聽見身後有聲音——原來是他年幼的兒子正一步步踩著他雪地上的腳印,邊走邊高興地喊著:「爸爸,你看!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呢!」父親轉身一看,心中驟然一震。他本想去酒館喝酒,卻發現自己的行為正被孩子模仿。他立刻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,都在塑造孩子的生命榜樣。從那天起,他決定徹底改變,不再踏進酒館。

這故事提醒我們:行動比言語更有力量。所謂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人的影響力往往不是在說什麼,而是在做什麼。

兄姊妹,我們周圍的信徒、同工、年幼的弟妹們都在觀察我們的為人。我們若真心愛神、親近神,他們也會效法我們,並樂意與我們一同親近主。若我們能以生命作見證,就能成為他人信心的激勵,使更多人因我們而看見神的榮耀。

我們都立志成為有好榜樣的人,在信仰、工作、家庭與生活中都反映出基督的榮光。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