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 (103):別人的好壞與我們休戚相關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讀的聖經是箴言3:27-28

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,不可推辭,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。你那裡若有現成的,不可對鄰舍說:去吧!明天再來,我必給你。

箴言 3:27-28要告訴神的兒女一件事情,我們手中有一種力量,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,一旦有行善的力量,要即時和立刻去幫助別人。我們為什麼要行善呢?因為行善是人得救的結果,以弗所書 2:10「我們原是他的工作,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,為要叫我們行善,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。」很多未信主的朋友認為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一樣,都是要勸人為善,但事實上基督徒得救並不是因為做了好事;我們得救是因為相信耶穌基督為了洗淨人的罪,捨身流血、為世人釘十字架的救恩,所以能因信稱義,從此神看我們為義人,但神拯救我們後,也對我們有一個心意,就是要我們行善,行善不是得救的原因和條件,而是因信稱義後生命的彰顯,是神對我們美好的心意,要我們行出好事、幫助別人,這就是今天的主題。

經文說「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,不可推辭,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。」智慧書告訴我們:行善時也需神給智慧,知道應給予什麼人,但有幾種人我們要小心,像是存心敲詐、懶惰成性、狂傲成性不願謙卑的人、不會善用金錢或沾染不良嗜好的人,這些人都不適合給予。但誰是應得的人呢?

聖經說你那裏裡若有現成的,不可對鄰舍說:「去吧,明天再來,我必給你。」從這裡看出鄰舍就是我們要幫助的人之一,誰是我們的鄰舍?耶穌也回答過這個問題,有一位律法師來問耶穌如何承受永生,耶穌說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愛主你的神,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,律法師又問:誰是我的鄰舍呢?耶穌用了一個比喻回答(請參考,路 10:30-37),然後反問律法師誰是比喻中,猶太人的鄰舍?耶穌的答案是,鄰舍就是看見需要而發出憐憫心腸去給予的人。可能是你的家人或鄰居、同學、同事…神把這些人擺在我們身邊不是徒然的,我們是否對他們毫不關心,還是能看見他們的需要並幫助他們?神希望我們看見他們的需要,為他們付出兩個小錢,能夠成為他們身旁的幫助者。

故事:一頭馱著沉重貨物的驢,氣喘吁吁地請求只馱了一點貨物的馬:“幫我馱一點東西吧。對你來說,這不算什麼;可對我來說,卻可以減輕不少負擔。”馬不高興地回答:“你憑什麼讓我幫你馱東西,我樂得輕鬆呢。”不久,驢累死了。主人將驢背上的所有貨物全部加在馬背上,馬懊悔不已。

膨脹的自我使我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,那就是:我們同在生活這條大船上,別人的好壞與我們休戚相關。別人的不幸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,相反,在幫助別人的時候,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


故事 (102):一無掛慮不是逃避現實的空想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一同讀腓立比書 4:6-7

“應當一無掛慮。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、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。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,必在基督耶穌裡,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。” 我們在世上有頂多的理由可以罣慮,每天世界總有夠充分的理由來使我們罣慮,這些理由是不難找的。我們辯論,以為我們有這樣的遭遇,我們怎能不罣慮呢? 但是神不以為我們有一個夠充分的理由可以罣慮,所以神才對你說,「應當一無罣慮。」

「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、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。」凡事藉著三個法子告訴神:(一)禱告,就是普通的禱告;(二)祈求,就是專一的、專門的禱告。藉這二法,就可將你所要的,你心裏所要的告訴神; (三)感謝,就是凡事去感謝神。藉著感謝神,將你的需要告訴神。你本來應當凡事藉著禱告告訴神,凡事藉著祈求告訴神,凡事藉著感謝告訴神,但你不如此行,所以弟兄姊妹們,你才滿了罣慮,心無喜樂;都是因為你違背神的命令,所以就不能不罣慮。

我們若能把我們所遭遇的事,來一件就把一件放在神手裏,就好了。不然,第一件事來,你就把它擺在自己身上;第二、第三件事來,你也把它擺在自己身上;你就要受壓,而失去喜樂。有一次,我看見造房子的工人運磚上屋。共有三人在一架板梯上,分立上、中、下三個地位。在下麵的人就把磚遞給在中間的人,在中間的人 =接磚後,將其再遞給在上面的人。他們不住的遞送著。我看了,當時就想:如果中間的人不將下面的那人所給他的磚,再遞上去,或者那上面的人不接受中間的人所遞給他的,就要被那下面的人所繼續不斷送給他的磚壓死。我們今天也是如此。我們若不把我們的罣慮,都送上去給神去負擔,世界所給我們的罣慮,就要壓死我們。我們不要把從世界來的罣慮,只管壓在自己身上。乃是要把罣慮放在神那裏。甚麼時候,我們有了罣慮,那個時候我們就當立刻交託神。我們不是把罣慮一件一件的忍耐著堆積起來。我們乃是有出路的。這出路,就是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、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。

不只大事可以禱告,不只小事可以禱告,乃是凡事可以禱告。乃是凡是有理由罣慮的凡事,有機會罣慮的凡事,都可以禱告。我們所以一無罣慮,不是因為天性是樂天的,或者學習糊塗人的榜樣,凡事漫不經心,因而一無罣慮。這是頂愚笨的行為。我們乃是因為信託有人,告訴有人,負責有人的緣故,所以一無罣慮。我們是因有神,並且可將事情藉著禱告交託給祂,所以可以快樂,可以不必罣慮。禱告是我們的出路。神是我們的出路。

一個信徒不該有絲毫罣慮。無論我們的試煉多大,痛苦多深,困難多雜,總不能叫我們有罣慮的理由,因為我們有一位父在天上, 祂是全能的, 祂愛我們,正如愛祂的獨生子一般,祂樂意隨時隨地救濟我們、幫助我們。

所以讓我們聽祂對我們所說的話:「應當一無罣慮,只要凡事藉著禱告、祈求、和感謝,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。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, 必在基督耶穌裡,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。」

「凡事」,不只是房屋著火,不只是所愛的病危,「凡事」包括日常生活中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;我們應當將「凡事」帶到神面前去! 當我們夜半醒來,輾轉不能成眠的時候,就該頂自然地傾向神去,與祂談話,將我們種種瑣碎的事情帶到祂面前去 ── 將一切家庭方面、 職業方面的困難全告訴祂。

「藉著禱告祈求」,我們應當站在兒女的地位上,用誠懇和堅韌來等候祂。

「和感謝」,我們應當隨時存感謝的心。如果我們以為沒有甚麼可叫我們感謝的話,至少有一件事是值得我們感謝的──祂救我們脫離死亡。 祂給我們祂的道──祂的兒子──和聖靈。哦,這就夠叫我們大聲感謝讚美了。

「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,必在基督耶穌裏,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」這是一個何等大、何等真、何等寶貴的祝福!但是這個祝福必須親身經歷纔會知道, 因為這是出人意外的。哦,讓我們把這些話放在心上。如果我們能一直照著行的話,結果定會叫神得到更大的榮耀。 

我們應當時時查看自己有沒有什麼叫我的心得不到安息?如果有的話,就當立刻到神面前去對付,直到恢復了內心的鎮靜。

有這樣一個故事:

有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,哥哥是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,弟弟卻像天生的樂天派。在他們 8 歲那年的耶誕節前夕,家人希望能稍稍改變他們極端的性格,於是為他們準備了截然不同的禮物:給哥哥的是一輛嶄新的自行車,給弟弟的則是滿滿一盒馬糞。

拆禮物的時刻到了,所有人都屏息等待著他們的反應。哥哥先拆開那個巨大的盒子,看到自行車後卻哭了起來:“你們知道我不會騎自行車!而且外面還下著這麼大的雪,根本沒法騎!” 正當父母手忙腳亂地想哄他開心時,弟弟好奇地打開了自己的盒子 —— 房間裡頓時彌漫開馬糞的味道。出乎意料的是,弟弟歡呼一聲,立刻興奮地東張西望:“快告訴我,你們把馬藏在哪兒了?”

這個故事讓我們看見:面對同樣的境遇,心態的不同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。正如我們面對憂慮時,是選擇獨自承擔、讓焦慮蔓延,還是借著禱告、祈求與感謝將一切交托給神,得著祂所賜的平安?神從未應許我們的人生一帆風順,但祂應許我們,只要將憂慮交托,祂必用出人意外的平安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。

親愛的弟兄姊妹,“一無掛慮” 不是逃避現實的空想,而是基於對神信靠的生活態度;“藉著禱告、祈求、感謝將事告訴神” 不是形式化的儀式,而是與神建立親密連接的途徑。當我們將生命中的每一件事,無論大小,都帶到神面前,以禱告傾訴,以祈求陳明,以感謝回應,神必成就祂的應許。那份在基督耶穌裡的平安,會如堅固的盾牌,保守我們的心不被憂慮侵蝕,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得著屬天的安息。願我們都能踐行這真理,讓心靈常被神的平安充滿,將一切榮耀歸給祂。


故事 (101):順服神是根基,是對神的信靠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一同讀雅各書4:7-8:“故此,你們要順服神。務要抵擋魔鬼,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。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。有罪的人哪,要潔淨你們的手!心懷二意的人哪,要清潔你們的心!”這兩節經文如同一把屬靈的鑰匙,為我們開啟了在世俗中站立得穩的奧秘——以順服為根基,以抵擋為武器,以親近為路徑,讓生命在神的同在中回歸正直。

雅各在此清晰地指出了屬靈生命的關鍵節奏:先順服神,再抵擋魔鬼,而後親近神。順服並非被動的妥協,而是對神主權的全然信靠,是我們能抵擋魔鬼的力量源泉。正如雅各所言,當我們立定心志順服神,再“務要抵擋魔鬼”——這種抵擋不是含糊的退讓,而是帶著堅定意志的拒絕,魔鬼便“必離開你們逃跑了”。緊接著,“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”,這是屬靈的應許:我們向神邁出一步,神必向我們靠近更多。而“潔淨你們的手”“清潔你們的心”,正是順服與親近的必然表現——手代表行為的潔淨,心代表意念的純一,二者缺一不可。

耶穌在曠野的經歷,正是“順服神、抵魔鬼”的完美見證。當魔鬼三次以饑餓、試探神、世界榮耀來引誘祂時,耶穌沒有絲毫動搖,始終以神的話語為盾牌:“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,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”“不可試探主你的神”“當拜主你的神,單要侍奉他”(太4:4、7、10)。因著對神的絕對順服,耶穌一次次粉碎魔鬼的詭計,最終“魔鬼就離開耶穌,去了一會兒”(路4:13)。這告訴我們:抵擋魔鬼的力量,從不是出於我們自己的剛強,而是源於對神的順服和對祂話語的信靠。

有些信徒常陷入一種誤區:以為信靠神,就意味著所有問題都會自動消失,自己無需主動面對。但真理並非如此——信仰從不是“趨吉避凶的護身符”,而是“面對邪惡的力量泉源”。在這個魔鬼仍掌權的末世,試探如影隨形:扭曲的價值觀、自私的誘惑、世俗的壓力,稍不警醒就可能讓我們偏離正道。此時,雅各的教導便顯得尤為珍貴:要回歸正直,首先需謙卑自己、順服神的帶領;更要主動從信仰中支取力量,堅決抵擋那些引我們偏離神的事物,如此才能在風雨中站立得穩。

“親近神”則是我們持守正直的另一重要支柱。耶穌在約翰福音15章以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啟示:“我就是葡萄樹,你們是枝子。常在我裡面的,我也常在他裡面,這人就多結果子;因為離了我,你們就不能作什麼”(約15:5)。當我們選擇親近這位公義又慈愛的神,祂的同在就會充滿我們的心,祂的話語就會成為我們的指引。就像枝子緊緊連於葡萄樹才能得滋養,我們唯有在謙卑順服中親近神,才能得著回復正直的力量,甚至有勇氣去抵擋世界的邪惡。若我們選擇與世俗為友,跟從世界的價值標準,信心便會漸漸被侵蝕,信仰實踐也會越來越艱難;唯有在神裡面,以祂的眼光審視自己、更新自己,生命才能完整,心靈才能回歸純正。

讓我們一同聆聽一則關於選擇的寓言故事:

有一隻蠍子來到河邊,想渡到對岸去,可它不會游泳。正當它焦急時,一隻青蛙遊了過來。蠍子連忙懇求:“青蛙兄弟,求你載我到對岸去吧!我不會傷害你的。”青蛙搖搖頭:“不行,要是你在中途蜇我一口,我就沒命了。”蠍子急忙保證:“我絕不會那麼做!你想想,要是我蜇了你,你沉入水裡,我不也會跟著淹死嗎?對你對我都沒好處啊!”

青蛙聽著有理,便讓蠍子爬到自己背上,緩緩向河中央遊去。可就在快到對岸時,青蛙突然感到背上一陣劇痛——蠍子還是蜇了它!青蛙痛苦地掙扎著,身體漸漸向水中沉落,它不解地問:“你為什麼要這麼做?我們都會死的!”

蠍子的聲音帶著一絲無奈,卻又透著本能的頑固:“對不起,我實在忍不住了,這是我的本性啊。”

我們選擇抵擋邪惡、持守善良,其實是在守護自己的生命;就像我們選擇順服神、親近神,正是在讓生命遠離被敗壞的危險,回歸神所預備的美好。

親愛的弟兄姊妹,順服神是根基,讓我們在神的主權下立定腳跟;抵擋魔鬼是行動,以堅定的意志拒絕邪惡的引誘;親近神是路徑,在祂的同在中得著力量與潔淨。在充滿試探的世界中,我們或許會面臨如青蛙般的抉擇:是被世俗的“本性”轄制,還是靠神的恩典選擇正直?願我們都能記住:順服神,魔鬼必逃跑;親近神,神必親近我們。當我們讓心靈在神裡面得清潔,讓行為在順服中得純正,就能在這世代中成為見證,讓生命如光閃耀,歸榮耀給那位賜我們力量的神。


故事 (100):顧別人的事,是對愛心的踐行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一同默想腓立比書2:4

「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。」這節經文如同一盞明燈,為我們指明了生命的平衡之道。

很多時候,我們容易在“顧自己”與“顧別人”之間走向極端。完全不顧自己的事,是對自我責任的輕忽與放棄,並非聖經所教導的正常生命狀態——我們蒙召管理自己的生命、家庭與職分,這本身就是對神的順服。而若單顧自己的事,將目光緊緊鎖在自己的需求、利益與感受上,就會陷入自私的牢籠,漸漸失去愛人的能力,這也不是神對我們的心意。聖經所指引的,是“顧自己的事又顧別人的事”的平衡:既對自己的生命負責,也向他人的需要敞開胸懷。

這裡的“顧別人的事”,絕非指打探閒言碎語、干涉他人隱私的“多管閒事”,而是如好撒瑪利亞人般,看見他人的困境便主動伸出援手的愛心行動(路10:36)。正如耶穌所教導的“愛人如己”,中文和合本中這一真理的原文,本就是“愛鄰舍如同自己”。加拉太書5:14明確告訴我們:“因為全律法都包在‘愛人如己’這一句話之內了。”主耶穌更將這一真理提升到核心地位:“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,愛主你的神。這是誡命中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其次也相仿,就是要愛人如己。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”(太22:37-40)。

愛神與愛人從來密不可分。約翰一書4:20提醒我們:“人若說我愛神,卻恨他的弟兄,就是說謊話的;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,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。”我們對神的愛,必然要通過愛身邊的人來彰顯;而這份愛人的力量,又源於神先賜下的愛:“我們愛,因為神先愛我們”(約壹4:19)。“愛人如己”不僅是律法的總結,更是每個蒙恩之人生命的自然流露,正如猶太拉比們所認可的,這是貫穿真理的核心。

讓我們一同走進一個關於“顧別人的事”的故事:

寒冬時節,一支南極探險隊因天氣突變未能及時撤離,被迫在冰原上越冬。營地雖儲備了足夠的食物與物資,可南極即將迎來長達一個月的極夜——在這片與世隔絕的冰天雪地裡,沒有陽光,只有無盡的黑暗與刺骨的寒風,寂寞與枯燥像藤蔓般纏繞著每個人的心靈,隊員們漸漸感到精神瀕臨崩潰。

不久,隊裡真的有人“瘋了”,令人揪心的是,這人竟是負責大家健康的醫生。他時而沉默發呆,時而喃喃自語,情緒極不穩定。隊員們急得團團轉,卻意外發現:只要有人陪他說話,他的狀態就會緩和;若有人講個有趣的故事,他的眼神便會亮起微光。於是大家約定:每個人輪流為他講故事,哪怕是自己臨時編的也好。

為了幫助這位“生病”的同伴,隊員們都使出了渾身解數:有人回憶家鄉的趣事,有人編造奇幻的冒險,有人講述星空的奧秘……那些曾經被孤獨壓得喘不過氣的人,在絞盡腦汁創作故事的過程中,漸漸忘記了自己的焦慮。在一個個溫暖的故事陪伴下,醫生的“症狀”沒有惡化,大家終於一起熬過了那段漫長的極夜。

直到安全撤離後,真相才意外揭開:原來醫生根本沒有瘋。他早已察覺隊員們的精神危機,急中生智想出了這個辦法——用“被需要”喚醒大家的愛心與創造力,讓每個人在關心他人的過程中,尋回生命的活力與意義。

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我們:在助人的過程中,往往藏著治癒自己的力量。當我們不再只盯著自己的困境自怨自艾,而是轉向他人的需要,用愛心伸出援手時,不僅能為別人帶來祝福,更能讓自己的生命在付出中得著成長與滿足。

親愛的弟兄姊妹,腓立比書2:4的真理從未過時:顧自己的事,是對生命責任的擔當;顧別人的事,是對愛心的踐行。“不要單顧自己”,不是否定自我,而是突破自私的牢籠;“也要顧別人的事”,不是勉強的負擔,而是愛神愛人的自然流露。當我們在顧己與顧人之間找到平衡,讓愛心在行動中彰顯,不僅能為身邊的人帶來溫暖,更能讓自己的生命在神的恩典中越發豐滿,將榮耀歸給那位先愛我們的神。


故事 (99):在祂眼中成了獨一無二的秀美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一同讀雅歌 1:5

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,我雖然黑,卻是秀美,如同基達的帳棚,好像所羅門的幔子。

這短短一句告白,藏著信仰生命中極深的智慧。佳偶在與良人的相交中,漸漸看清了真實的自己 —— 她既坦誠承認自己的 “黑”,也篤定宣告自己的 “秀美”。這份認知不是自欺的粉飾,而是在愛中被光照後的清醒:既看見自己本相中的缺欠,也看見恩典中的榮美;既知曉自己的有限,也確信蒙恩之後的寶貴。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?但當我們被基督的寶血潔淨,成為祂的兒女,便有份於神的生命性情,在祂眼中就成了獨一無二的秀美。

經文中的兩個比喻更顯深意。“基達的帳棚” 取自阿拉伯曠野,基達人用黑山羊毛織成的帳棚,在烈日下看似粗陋暗沉,卻能為旅人遮擋風沙、帶來蔭蔽,藏著實用的堅韌;“所羅門的幔子” 則是裝飾王宮的華美織物,或許曾以金線銀線織就,帶著王室的尊貴與榮耀。這兩者的對比恰如我們的生命:外在看似平凡甚至帶著 “黑” 的痕跡,內裡卻因著基督的同在,藏著屬天的榮美與價值。

小故事:

珍妮是個總愛低著頭的小女孩,長長的劉海遮住眉眼,走路時腳尖總輕輕點地,仿佛生怕引起別人的注意 —— 她一直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,連說話都帶著怯生生的尾音。

有一天,她攥著攢了很久的零花錢,走進街角的飾品店。玻璃櫃檯裡的蝴蝶結閃著細碎的光,其中一個綠色的蝴蝶結像沾了晨露的葉子,讓她挪不開眼。店主阿姨拿起蝴蝶結為她戴上,對著鏡子笑著說:“孩子,你戴上這個蝴蝶結真漂亮,抬起頭來看看呀!” 珍妮看著鏡中模糊的自己,心裡甜滋滋的,雖然嘴上小聲說 “真的嗎”,腳步卻輕快起來。她迫不及待想讓大家看到,出門時不小心撞到了迎面走來的叔叔,也只匆匆說了聲 “對不起” 就跑開了。

走進教室,老師正站在門口迎接學生,看見她便笑著說:“珍妮,你今天昂起頭來的樣子真美!” 溫暖的手掌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。那一天,同學們也紛紛誇她 “精神多了”“笑容很好看”。珍妮心裡美滋滋的,認定這都是蝴蝶結的功勞。放學回家後,她蹦蹦跳跳地跑到鏡子前,想再看看漂亮的蝴蝶結,卻發現頭上空空如也 —— 原來早上撞到人時,蝴蝶結早就掉了。

她愣在鏡子前,忽然明白了什麼:那些讚美不是因為蝴蝶結,而是因為她抬起頭時,眼裡有了光。自信本就是一種美麗,很多人卻總被外在的評價困住,把快樂系在別人的目光裡。可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,是眾人眼中的 “奪目” 還是 “平凡”,當我們真正抬起頭,活出生命本應有的姿態,快樂與光彩自會從心裡流淌出來。

這個故事恰如雅歌的啟示:我們的 “黑” 是真實的 —— 天然生命的軟弱、過往的虧欠、當下的不足,都無需掩飾;但我們的 “秀美” 更是確定的 —— 基督的恩典讓我們在祂裡面成為新造的人,這份屬天的榮美不憑外貌,不仗才能,只源於被祂所愛、被祂潔淨的身份。基達的帳棚雖黑,卻藏著曠野中的可靠;所羅門的幔子雖美,卻源於王室的賦予。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:承認 “黑” 是謙卑的開始,活出 “秀美” 是恩典的見證。

親愛的弟兄姊妹,願我們都能在與良人基督的相交中,既勇敢正視自己的 “黑”,不逃避本相;更牢牢記住自己的 “秀美”,不忘記恩典。當我們像珍妮那樣,不再被外在的評價捆綁,而是活出在基督裡的自信與坦然,那份從恩典而來的真美,必如光發出,溫暖自己,也照亮周圍。因為真正的秀美,從來不是完美無缺的外在,而是被恩典充滿、向真理昂首的生命姿態。


故事 (98):生命需要雕琢才能承載更大的祝福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一同讀的聖經是路加福音 11:9:“我又告訴你們,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”

這節經文如同一盞明燈,照亮我們與天父相交的道路。我們深知,天父的耳朵始終垂聽祂兒女的禱告,祂的愛從未離開那些全心呼求祂的人。但在信仰的旅程中,我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:當我們帶著滿心的期盼向神祈求,眼前卻似乎遲遲沒有動靜;當我們迫切等候回應時,現實的境況反而讓心更添困惑。這並非天父未曾聽見,而是祂的回應未必會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式與時間到來。祂看顧我們的生命如同看顧精美的詩篇,每一個章節的編排都有祂的美意,我們需要學會在等候中順服祂的旨意,用堅定的信心相信祂深知什麼對我們的生命最為有益。因為天父的愛比山高、比海深,祂的每一次遲延都是為了預備更豐盛的祝福,每一次 “不按預期” 的安排都是為了讓我們在生命中學習信靠與成長。

這裡有一個溫暖的小故事,恰能映照這份真理:蝴蝶與花朵的約定。

從前有一個人,帶著單純的心願向神祈求:“求你賜給我一朵美麗的花和一隻翩躚的蝴蝶。”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,他所期盼的景象並未出現。神賜下的,是一株渾身是刺的仙人掌和一隻蠕動的毛毛蟲。那人心裡頓時充滿了失落與不解,甚至暗自疑惑:“難道我的祈求不夠懇切?還是神太忙,沒能顧念我的心願?” 他帶著一絲委屈將仙人掌種在角落,把毛毛蟲放在旁邊的枝葉上,漸漸便將這個未 “應驗” 的祈求淡忘了。

過了許久,在一個清晨,他偶然經過那個角落,無意間的一瞥卻讓他愣住了。那株曾被他嫌棄多刺醜陋的仙人掌,此刻頂端竟綻放出一朵鵝黃色的花,花瓣舒展,在晨光中閃著溫柔的光澤,花瓣上還沾著清晨的露珠,美得讓人心生敬畏;而曾經那只不起眼的毛毛蟲早已不見蹤影,取而代之的是一隻翅膀上帶著藍紫花紋的蝴蝶,正停在花朵上輕輕扇動翅膀,仿佛在向他訴說著蛻變的奧秘。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了天父的心意 —— 原來不是祈求未曾蒙應允,而是神早已預備了更美好的禮物,只是需要時間讓祝福成形。

神的時間永遠精准,祂的安排從不出錯。就像那株仙人掌需要經歷紮根、積蓄力量才能開花,那只毛毛蟲需要經過蛻變的掙紮才能展翅,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段等候、每一次看似 “未得應允” 的祈求,都是天父在為我們預備更豐盛的恩典。祂知道我們當下的信心有多大,也知道我們的生命需要怎樣的雕琢才能承載更大的祝福。我們想要的,未必是生命真正需要的;而祂所給予的,看似不如所願,卻是最適合我們成長的養分。神從未輕看我們的每一個呼求,祂的應允或許會遲延,但永遠不會缺席。

今天的荊棘,終將成為明天綻放的花朵;此刻的艱難,都在為未來的榮耀埋下伏筆。當我們願意將生命的選擇權交托給神,不再固執於自己的時間表與期待,祂必按祂的信實,將最美好的祝福按時賜下。因為祂的應許永遠堅定:祈求,就必得著;尋找,就必尋見;叩門,祂必為我們開門。願我們都能在等候中持守信心,在順服中看見天父的奇妙作為。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