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 (57):心靈飽足是力量的源頭

今日想與大家分享的經文是《詩篇》第九十篇第十四節,這是摩西的詩篇。經文說:「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,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。」眾所周知,摩西是一位極具學識、聰明且有能力的人。他一生經歷豐富,不僅親身見證神的顯現和無數神蹟,也經歷過許多人的背叛、不信與埋怨。然而,對摩西而言,最寶貴的莫過於每天「早早飽得神的慈愛」。

經文中特別提到「早早」,意指一天的開始,並且強調及早、迅速地得著神的愛,使人心靈得以飽足。這正是摩西能夠一生一世歡呼喜樂的原因。每日如此經歷神的愛,人生便能持續喜樂,直到永遠。因此,我們每天都應當來到主面前,讓神的愛充滿我們,使我們心得滿足與飽足,這樣便能夠每天誇勝、得勝世界,勝過各樣試探。
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從前有一位愛斯基摩的漁夫,每逢星期六都會帶著一隻白狗和一隻黑狗到鎮上,讓牠們比試耐力。這兩隻狗經過他的訓練,鎮上的人便聚集下注,賭哪一隻狗會勝出。奇怪的是,這位漁夫每次都能贏錢。朋友們便問他:「你怎麼每次都知道哪隻狗會贏?」漁夫坦言:「這兩隻狗都是我飼養的,只要在比賽前,我將其中一隻餵飽,讓另一隻挨餓,結果自然是吃飽的那隻狗獲勝。」

這個故事帶出一個重要的道理:我們的心靈也需要被餵養。如果我們讓心靈飢餓,卻不斷餵養肉體的慾望,例如沉迷於遊戲、手機或世俗的事物,我們便容易被試探所勝。然而,若我們每天重視親近主,被祂的話語和愛充滿,心靈得著飽足,自然能夠勝過肉體的軟弱,得著真正的滿足和喜樂。

因此,關鍵在於我們自己:我們是餵養慾望,還是餵養心靈?若我們每天都親近主,培養這種美好的習慣,讓心靈早早飽得神的慈愛,那麼一生一世都能歡呼喜樂。屆時,想親近主、參加聚會的掙扎也會減少,因為我們已在神的愛中得著飽足。勝過掙扎與試探,不是靠自己的力量,而是建立在每天與神親密關係的基礎上。

願摩西的榜樣和這段經文激勵我們,使我們都懷著同樣的心願:「求主使我們早早飽得祂的慈愛,使我們一生一世都能歡呼喜樂。」親愛的弟兄姊妹,記得要餵養你心靈的深處,願主賜福於你。


故事 (56):主最欣賞我們內裡的美麗

今日想與大家一同誦讀的經文是《詩篇》第二十五篇第六節:「耶和華啊,求祢記念祢的憐憫和慈愛,因為這是亙古以來所常有的。」我鼓勵大家將這節經文背誦並牢記於心。這裡提到,神對我們的愛是自亙古以來便存在的。因此,當我們一再說「神是從亙古到永遠都愛我們」時,這句話是極有根據的。我深信,在我尚未出生,甚至在很久很久以前,神已經想到我,並且愛上了我。

這節經文特別提及神的憐憫。憐憫不僅僅是同情,更是看到人的需要、缺乏與不足。極其寶貴的是,神自亙古以來已經看見我們的需要,並且親自來到世上,填補我們的缺口。祂知道我們因犯罪而痛苦,會落在滅亡之中,但祂早已在亙古之時憐憫我們,並計劃為我們成為人,擔當我們的罪。

此外,經文亦提到神的慈愛。祂不僅憐憫、同情我們,更是深愛我們。天父以父子親情之愛愛我們,主以良人佳偶的愛戀慕我們。這份情愛原來是自亙古以來就存在的,極其寶貴。

在中國春秋時期,有一則故事:魯國國君孟孫帶著隨從外出打獵,其中一位臣子名叫奏巴西。孟孫在狩獵途中捕獲一隻可愛的小鹿,十分高興,便吩咐奏巴西將小鹿帶回宮中。奏巴西在回宮途中發現有一隻大鹿跟隨在後,不斷發出哀鳴,才知道這大鹿是小鹿的母親。奏巴西不忍心將母子分離,便將小鹿放生。孟孫回宮後發現小鹿不見了,質問奏巴西。奏巴西答道:「我實在不忍心將小鹿帶回宮中,使牠與母親分離,所以放牠回歸母親。」孟孫聽後非常憤怒,將奏巴西逐出宮外。三個月後,孟孫卻又派人請奏巴西回宮,並任命他為自己兒子的老師。魯國的大臣們感到不解,便詢問孟孫原因。孟孫回答:「你們看,奏巴西對一隻小鹿尚且有憐憫之心,若將我的孩子交給他教導,我當然可以放心。他寧願自己獲罪,也不願傷害小鹿和牠的母親,所以他最適合做我孩子的老師。」

這故事說明,一個人若能看見他人的優點與內心美善,而不僅僅看重外在能力,其品格之美就能從行為中流露出來。弟兄姊妹,我們有一位極其憐憫我們的神。你可曾想過,這位全知的神——自亙古以來的主——祂也看見我們的內心。盼望我們都愛這位憐憫我們的神,也能以憐憫的心腸去愛身邊的人。

弟兄姊妹,主最懂得欣賞我們,祂最了解我們的優點和長處。無論我們過去有過多少軟弱或失敗,在主眼中,我們都是獨一無二、極其寶貴的佳偶。祂最明白我們愛祂的心,最欣賞我們內裡的美麗。主真的最了解我們,盼望我們都能放心將自己的人生交給祂,因為祂充滿憐憫與慈愛,這份愛自亙古以來就常存。讓我們一同享受主耶穌、天父對我們這份永恆不變的

故事 (55):在主心中你是最寶貴的

今日想與大家一同閱讀的經文,乃是《希伯來書》第四章第十五節:「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,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,與我們一樣,只是祂沒有犯罪。」這裡所說的大祭司,指的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。祂最能體恤我們,因為祂曾親自為我們成為人。

弟兄姊妹,你有沒有想過,有時體恤別人其實相當困難?舉例來說,聰明人往往難以體恤愚拙的人,有時會覺得簡單的事情竟要解釋許久,對方卻仍不明白;身體健康的人,也未必能體會患病者的艱辛。體恤確實不容易,若沒有親身經歷,便難以真正理解。然而,極其寶貴的是,主曾為我們永遠成為人。聖經告訴我們,祂能夠體恤我們的軟弱,因為祂凡事都曾受過試探。這裡所說的軟弱,是指那種難以行出神心意的軟弱,那種難以遵行神話語的軟弱。主明白這一切,祂深知我們的難處。

然而,這並不是說主包容我們犯罪。祂雖然凡事受過試探,但靠着神,祂勝過了所有的罪惡。祂明白引誘與仇敵攻擊的厲害,因為祂親身經歷過,但祂也經歷過得勝。只要我們靠着祂,靠著主,也能夠克服各樣的軟弱。祂如何得勝,我們靠着祂也必能得勝。這實在非常寶貴——主成為我們的大祭司,即使我們軟弱、跌倒,祂仍在天上為我們代求、祝福,並將我們扶持起來。只要我們繼續靠著祂,最終的勝利必定屬於基督和教會,屬於這位主和我們。

弟兄姊妹,千萬不要放棄,要珍視這位能夠體恤我們的主。無論在何種環境中,我們都能夠靠着祂得勝。

這裡有一個故事:有一位店舖老闆,在門上掛了一個牌子,寫著「有小狗出售」。這個牌子對小朋友很有吸引力,於是有一位小男孩前來詢問:「老闆,你出售的小狗要多少錢呢?」老闆回答:「有些是三千元,有些是五千元。」小男孩從口袋裡掏出一些錢,說:「我只有二百元,可以先看看那些小狗嗎?」老闆很高興,便帶出五隻不同品種的小狗給小男孩看。小男孩注意到最後一隻小狗走路很慢,原來牠有一隻腳是跛的。他問老闆:「這隻小狗為什麼這樣呢?」老闆解釋:「醫生說牠的骨盆發育不健全,所以有一隻腳跛了。」小男孩聽了很高興,說:「我就是想買這一隻狗!」他看到這隻小狗的情況,反而更想購買。

老闆說:「這隻小狗不用買了,我送給你。」但小男孩卻顯得難過,他對老闆說:「不用你送給我,牠和其他小狗一樣,值得我用全數的錢買回來。我先給你二百元,之後每個月給你五十元,直到付清為止。」老闆再次表示不用付錢,願意將小狗送給他,但小男孩仍不願意。這時,小男孩彎下身,將褲腳捲起,原來他的一隻腳也有問題,是小兒麻痺症,需用金屬支架支撐殘廢的左腳。他對老闆說:「我自己不能正常跑跑跳跳,所以我知道這隻小狗很需要人了解和關懷。牠和其他小狗一樣有價值,沒有分別。」老闆望著這個小男孩,感動地說:「小朋友,我衷心希望和祈禱,這裡的每一隻小狗都能遇到像你這樣的主人,去愛惜牠們。」

弟兄姊妹,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困難,甚至有不為人知、殘缺不足之處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我們在主心中的價值都是最寶貴的?祂珍惜我們每一個人,從不認為我們比別人差,或價值較低。寶貴祂曾為我們成為人,祂真的了解、體恤我們每一個。願我們都愛祂,珍視這位愛我們、從不小看我們的主。


故事 (54):警告已經發出,切勿掉以輕心

今日想與大家一同閱讀的經文,分別是《彼得前書》四章七節與五章八節。彼得在四章七節如此說:「萬物的結局近了,所以,你們要謹慎自守,儆醒禱告。」而在五章八節,彼得又說:「務要謹守,儆醒,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,遍地遊行,尋找可吞吃的人。」彼得一再強調要儆醒,這實與他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。他曾在主被賣的那一夜,與主一同禱告時沉睡,相信這也導致他隨後三次不認主。他深深體會到,在危難的日子、黑暗的時刻,仇敵極為兇惡;若我們稍有不慎、不夠儆醒,恐怕連自己落入陷阱也渾然不覺。

因此,這位屬靈的老戰士彼得,如同大哥哥般提醒我們,務要儆醒,不可沉睡,不可忘記主將要再來,也不可忘記這世界有魔鬼存在,牠正千方百計要叫我們跌倒,遠離主。願我們都靠主站立得穩,多多禱告,保守自己的心,抵擋仇敵的控告與一切破壞我們信心的攻擊。弟兄姊妹,萬物的結局近了,我們要站穩,榮耀主,迎接主耶穌的再來。

這裡有一個故事:有一個較為偏遠且封閉的小鎮,鎮上居民只能接收到兩個電台的訊息。第一個電台專門播放名人消息、流行音樂與熱門話題,因此收聽率極高;第二個電台則僅播報氣象資訊,聽眾相對較少。有一晚,氣象電台緊急發布警告,指出威力強大的龍捲風即將來襲,將對小鎮造成嚴重損害,呼籲民眾立即撤離。然而,由於收聽該電台的人不多,只有少數人聽到警報,並組織起來通知鎮長,甚至敲鑼打鼓,催促鎮民疏散。鎮長得知後卻說:「這個小鎮從未有過龍捲風,會不會是假消息?或者只是為了提高收聽率?」於是,鎮長制止他們傳播這則消息。而第一個電台因專注於名人專訪,並未播出這則警報,眾人也就當作謠言,最終只有一小群人離開小鎮。後來,龍捲風來襲,小鎮被夷為平地。

各位,其實警告已經發出,問題在於有沒有人願意接受警告,並為自己做好準備。主再來的日子近了,我們看見世界的局勢與聖經的預言一一應驗,深知我們在地上的日子實在有限。無論主何時再來,我們都應當預備妥當。雖然我們不知道主再來的確切日期,但我們心裡應當確信這一天必會來到。因此,無論生活或與人交往,我們都應當懷著這樣的警醒,盼望身邊的人也能脫離悲慘的結局,得著救恩,進入我們所蒙的安息。

弟兄姊妹,我們切勿掉以輕心,以為這日子離我們很遠。同時,我們更應當為主而活,因為地上的日子有限,能為主而活的時光一日一日減少。我們要珍惜在地上榮耀主的機會,竭力完成祂的心意,建造祂榮耀的教會,迎接祂在彩雲中提接我們的那一日。願我們都能無愧地親眼見主,與主一同穿越時空,回到父的家,享受無盡的永恆之愛。願主祝福大家,珍惜每一日的時光,為主而活。

故事 (53):主為我們捨命的愛

今日想與大家分享的經文出自《約翰福音》第十三章三十七至三十八節:「彼得說:『主啊,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祢去?我願意為祢捨命。』耶穌說:『你願意為我捨命嗎?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,雞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認我。』」這段經文,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。彼得的一生,往往正是我們基督徒人生的縮影。他的經歷、他的改變、他心靈的高低起伏,以及神對他一再的憐憫,甚至興起他成為第一世紀榮耀的使徒,這一切都成為我們極大的激勵。

彼得在主被賣的那一夜,三次不認主。然而,我相信他在此之前,對主所說「我願意為祢捨命」的話語,確實是真心誠意的。據傳,彼得最終也為主殉道,被人倒釘十字架而死。我深信彼得確實有一顆愛主的心,只是有時候心靈雖然願意,肉體卻軟弱。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:我們實在需要常常保持心靈的剛強,因為仇敵如同吼叫的獅子,晝夜遊行,尋找可吞吃的人。

在這段經文中,最寶貴的是,當彼得表明願為主捨命時,主其實已知道他將會三次不認祂。然而,主仍然甘願走上十字架,為彼得、也為每一個人捨命。祂是我們最好的朋友,最好的牧人,祂愛我們,正如好牧人為羊捨命一樣。這份愛實在令人驚訝,也是一生難以明白的奇事。這份愛,真實地臨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,極其寶貴。
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,不慎誤入荒山野嶺。在他們面前有一棵蘋果樹,樹上結有兩個蘋果,一大一小。二人在夜晚約定,待到最後一刻才摘下蘋果食用,以維持體力和水分,助他們穿越荒山野嶺。夜裡,他們都睡著了。翌日清晨,其中一人醒來,發現身邊的朋友不見了,樹上只剩下一個蘋果。他以為自己被朋友出賣,於是摘下蘋果繼續前行。忽然,他在前方發現朋友的屍體,發現朋友手中正握著比自己手上更小的蘋果。最終,他靠著這兩個蘋果走出了荒山野嶺,而他的朋友則將寶貴的生命獻在荒山野嶺之中。

弟兄姊妹,我們的主也是如此,毫無保留地將最好的賜給我們。祂珍惜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,渴望我們的靈魂得救,並得著永恆的幸福。因此,祂甘願為我們捨命。讓我們都感謝主為我們捨己,祂對我們有最深切、個人的愛。無論你現在處於怎樣的光景,我相信,只要你思想主的愛,也必會深受感動。願我們都將心歸向主,感謝祂那不變的愛。直到今日,祂仍以捨命的愛愛著我們,這份愛的深度與廣度,從未改變。無論我們如何,祂始終如一。這實在太寶貴了——我們有這樣的主,為我們而死,愛我們到底。


故事 (52):基督的愛使我們能彼此饒恕

今日想與各位分享的經文出自《歌羅西書》第三章第十三節:「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,總要彼此包容,彼此饒恕,主怎樣饒恕了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。」事實上,無論在新約或舊約聖經中,都有許多關於原諒、赦免和饒恕的教導。這清楚顯示,神渴望我們能夠享受與祂沒有阻隔的親密關係,就如同無雲的清晨一般。神樂意赦免我們的罪,而主耶穌的降臨,更是親自饒恕了我們。因此,祂也勸勉我們要彼此饒恕。

其實,當我們心中不願饒恕弟兄姊妹或他人時,最終受苦的往往是自己。當然,口頭上的饒恕或許容易,但主的饒恕卻是祂付上極大代價,甚至為我們捨命流血,承擔我們的罪。主以如此的愛饒恕了我們,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也應當效法主,去饒恕和原諒他人。即使別人曾經做過傷害我們的事,我們仍要以主的愛和心腸去接納無論是弟兄姊妹,或是尚未信主的人。這樣行,不僅彰顯主的榮耀和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,也能使人感受到快樂,更能讓他們認識神的愛。

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:有一次,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到餐館用餐。當時餐館十分繁忙,一位侍應生在端菜時不慎將醬汁灑在母親的衣服上。侍應生立刻連聲道歉,顯得十分緊張和不安。母親本想發脾氣,但她的女兒卻先輕拍侍應生的肩膀,安慰她說:「我們沒事,沒關係,回家洗乾淨就好了,你可以繼續工作,真的沒事。」侍應生雖然感到不好意思,但也因此安心了下來。

母親心中不禁納悶,女兒為何能如此輕鬆地原諒侍應生,於是便向女兒詢問。女兒回答說,數年前她到英國留學,為了學習獨立,也曾在餐館工作。她曾經打破過碗碟,得到經理的原諒,也曾不慎將紅酒灑在女客人衣服上,對方亦立刻安慰她,讓她放下了內疚和壓力。女兒因此明白,被原諒和被安慰是多麼重要。她對母親說:「既然別人能原諒我,媽媽你也應該原諒那些犯錯的人,因為他們也是別人的女兒。」

這個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,若這個世界充滿基督的愛,大家都能彼此饒恕、體諒他人的內心歉意,並以基督的愛包容彼此,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,爭執、衝突甚至仇恨都會大大減少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唯有當我們看見主如何愛我們,我們才能以同樣的愛去愛他人。主的愛極其寶貴,祂甚至愛仇敵,甘願為我們上十字架。我們若能彰顯神在我們身上的榮耀與美麗,也必能以基督的愛去愛人。讓我們從一個小小的原諒開始,好嗎?願主賜福給你。

故事 (51):最忠誠、最親密的朋友——主耶穌

弟兄姊妹,今天想與大家誦讀的聖經經文是《約翰福音》第十五章第十五節:「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,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,我乃稱你們為朋友,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,已經都告訴你們了。」

這段經文指出,主耶穌不再稱我們為僕人,而是稱我們為朋友。這是何等寶貴的身份轉變。僕人只會聽從主人的吩咐,卻不明白主人的心意或背後的動機;但朋友則不同,朋友可以分享心事,彼此坦誠相待。主耶穌說,祂將從父神所聽見的一切都告訴我們,祂願意將父神的心意、計劃和想法向我們傾訴,願意與我們建立深厚的友誼。

因此,我們與主的關係,不僅僅是聽命行事的僕人,更是能夠明白祂心意的朋友。我們可以認識祂的心腸,明白祂的計劃,體會祂的渴望。這是極其寶貴的恩典。世上沒有任何朋友能與主耶穌相比,祂不僅時刻陪伴我們,更能真正幫助我們。世上的朋友或許只能在身旁給予支持和鼓勵,但有時卻未必能解決我們的困難。然而,這位主已經住在我們心裡,祂能體恤、同情我們的軟弱,更能賜下力量,幫助我們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。

有一個來自阿拉伯的傳說:兩位朋友在沙漠中旅行,途中因小事爭執,其中一人打了另一人一巴掌。被打的朋友感到受辱,走到帳篷外,在沙地上寫下:「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。」他們繼續前行,來到綠洲休息時,這位朋友不慎跌入水中,差點溺斃,幸好被同伴救起。被救之後,他在石頭上刻下:「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。」他的朋友好奇地問:「為何你被我打時在沙上寫字,而被我救時卻在石頭上刻字?」他微笑著回答:「當朋友傷害我們時,應該寫在最容易被風吹走的地方;而當朋友幫助我們時,應該刻在心裡,永誌不忘。」

這故事提醒我們,真正的朋友不會有心傷害彼此,許多時候我們受傷,只是因為誤會了對方的意思。即使朋友偶有傷害,我們也應該學會寬恕和珍惜,因為真正的朋友在世上極其難得。我們不應因一時的不快而影響對朋友的看法和關係。

同樣地,我們對神、對主耶穌也應當充滿信心。有時我們會經歷艱難困苦,甚至信心動搖,但我盼望大家能快快忘記那些負面的經歷,反而要一生記住主對我們的恩典與幫助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讓我們跟隨主的腳蹤,不要失去信心,也不要忘記主過去對我們的恩情,做一個常存感恩的人。如此,我們便能與主做朋友到底,心得安慰。

願我們每一位都能擁有這位最忠誠、最親密的朋友——主耶穌,並與祂分享每日的喜怒哀樂,無論大小事情,祂都樂意聆聽與陪伴。願主祝福你。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