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 (53):主為我們捨命的愛

今日想與大家分享的經文出自《約翰福音》第十三章三十七至三十八節:「彼得說:『主啊,我為甚麼現在不能跟祢去?我願意為祢捨命。』耶穌說:『你願意為我捨命嗎?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,雞叫以先,你要三次不認我。』」這段經文,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。彼得的一生,往往正是我們基督徒人生的縮影。他的經歷、他的改變、他心靈的高低起伏,以及神對他一再的憐憫,甚至興起他成為第一世紀榮耀的使徒,這一切都成為我們極大的激勵。

彼得在主被賣的那一夜,三次不認主。然而,我相信他在此之前,對主所說「我願意為祢捨命」的話語,確實是真心誠意的。據傳,彼得最終也為主殉道,被人倒釘十字架而死。我深信彼得確實有一顆愛主的心,只是有時候心靈雖然願意,肉體卻軟弱。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:我們實在需要常常保持心靈的剛強,因為仇敵如同吼叫的獅子,晝夜遊行,尋找可吞吃的人。

在這段經文中,最寶貴的是,當彼得表明願為主捨命時,主其實已知道他將會三次不認祂。然而,主仍然甘願走上十字架,為彼得、也為每一個人捨命。祂是我們最好的朋友,最好的牧人,祂愛我們,正如好牧人為羊捨命一樣。這份愛實在令人驚訝,也是一生難以明白的奇事。這份愛,真實地臨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,極其寶貴。
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,不慎誤入荒山野嶺。在他們面前有一棵蘋果樹,樹上結有兩個蘋果,一大一小。二人在夜晚約定,待到最後一刻才摘下蘋果食用,以維持體力和水分,助他們穿越荒山野嶺。夜裡,他們都睡著了。翌日清晨,其中一人醒來,發現身邊的朋友不見了,樹上只剩下一個蘋果。他以為自己被朋友出賣,於是摘下蘋果繼續前行。忽然,他在前方發現朋友的屍體,發現朋友手中正握著比自己手上更小的蘋果。最終,他靠著這兩個蘋果走出了荒山野嶺,而他的朋友則將寶貴的生命獻在荒山野嶺之中。

弟兄姊妹,我們的主也是如此,毫無保留地將最好的賜給我們。祂珍惜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,渴望我們的靈魂得救,並得著永恆的幸福。因此,祂甘願為我們捨命。讓我們都感謝主為我們捨己,祂對我們有最深切、個人的愛。無論你現在處於怎樣的光景,我相信,只要你思想主的愛,也必會深受感動。願我們都將心歸向主,感謝祂那不變的愛。直到今日,祂仍以捨命的愛愛著我們,這份愛的深度與廣度,從未改變。無論我們如何,祂始終如一。這實在太寶貴了——我們有這樣的主,為我們而死,愛我們到底。


故事 (52):基督的愛使我們能彼此饒恕

今日想與各位分享的經文出自《歌羅西書》第三章第十三節:「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,總要彼此包容,彼此饒恕,主怎樣饒恕了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。」事實上,無論在新約或舊約聖經中,都有許多關於原諒、赦免和饒恕的教導。這清楚顯示,神渴望我們能夠享受與祂沒有阻隔的親密關係,就如同無雲的清晨一般。神樂意赦免我們的罪,而主耶穌的降臨,更是親自饒恕了我們。因此,祂也勸勉我們要彼此饒恕。

其實,當我們心中不願饒恕弟兄姊妹或他人時,最終受苦的往往是自己。當然,口頭上的饒恕或許容易,但主的饒恕卻是祂付上極大代價,甚至為我們捨命流血,承擔我們的罪。主以如此的愛饒恕了我們,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也應當效法主,去饒恕和原諒他人。即使別人曾經做過傷害我們的事,我們仍要以主的愛和心腸去接納無論是弟兄姊妹,或是尚未信主的人。這樣行,不僅彰顯主的榮耀和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,也能使人感受到快樂,更能讓他們認識神的愛。

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:有一次,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到餐館用餐。當時餐館十分繁忙,一位侍應生在端菜時不慎將醬汁灑在母親的衣服上。侍應生立刻連聲道歉,顯得十分緊張和不安。母親本想發脾氣,但她的女兒卻先輕拍侍應生的肩膀,安慰她說:「我們沒事,沒關係,回家洗乾淨就好了,你可以繼續工作,真的沒事。」侍應生雖然感到不好意思,但也因此安心了下來。

母親心中不禁納悶,女兒為何能如此輕鬆地原諒侍應生,於是便向女兒詢問。女兒回答說,數年前她到英國留學,為了學習獨立,也曾在餐館工作。她曾經打破過碗碟,得到經理的原諒,也曾不慎將紅酒灑在女客人衣服上,對方亦立刻安慰她,讓她放下了內疚和壓力。女兒因此明白,被原諒和被安慰是多麼重要。她對母親說:「既然別人能原諒我,媽媽你也應該原諒那些犯錯的人,因為他們也是別人的女兒。」

這個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,若這個世界充滿基督的愛,大家都能彼此饒恕、體諒他人的內心歉意,並以基督的愛包容彼此,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,爭執、衝突甚至仇恨都會大大減少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唯有當我們看見主如何愛我們,我們才能以同樣的愛去愛他人。主的愛極其寶貴,祂甚至愛仇敵,甘願為我們上十字架。我們若能彰顯神在我們身上的榮耀與美麗,也必能以基督的愛去愛人。讓我們從一個小小的原諒開始,好嗎?願主賜福給你。

故事 (51):最忠誠、最親密的朋友——主耶穌

弟兄姊妹,今天想與大家誦讀的聖經經文是《約翰福音》第十五章第十五節:「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,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,我乃稱你們為朋友,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,已經都告訴你們了。」

這段經文指出,主耶穌不再稱我們為僕人,而是稱我們為朋友。這是何等寶貴的身份轉變。僕人只會聽從主人的吩咐,卻不明白主人的心意或背後的動機;但朋友則不同,朋友可以分享心事,彼此坦誠相待。主耶穌說,祂將從父神所聽見的一切都告訴我們,祂願意將父神的心意、計劃和想法向我們傾訴,願意與我們建立深厚的友誼。

因此,我們與主的關係,不僅僅是聽命行事的僕人,更是能夠明白祂心意的朋友。我們可以認識祂的心腸,明白祂的計劃,體會祂的渴望。這是極其寶貴的恩典。世上沒有任何朋友能與主耶穌相比,祂不僅時刻陪伴我們,更能真正幫助我們。世上的朋友或許只能在身旁給予支持和鼓勵,但有時卻未必能解決我們的困難。然而,這位主已經住在我們心裡,祂能體恤、同情我們的軟弱,更能賜下力量,幫助我們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。

有一個來自阿拉伯的傳說:兩位朋友在沙漠中旅行,途中因小事爭執,其中一人打了另一人一巴掌。被打的朋友感到受辱,走到帳篷外,在沙地上寫下:「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。」他們繼續前行,來到綠洲休息時,這位朋友不慎跌入水中,差點溺斃,幸好被同伴救起。被救之後,他在石頭上刻下:「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。」他的朋友好奇地問:「為何你被我打時在沙上寫字,而被我救時卻在石頭上刻字?」他微笑著回答:「當朋友傷害我們時,應該寫在最容易被風吹走的地方;而當朋友幫助我們時,應該刻在心裡,永誌不忘。」

這故事提醒我們,真正的朋友不會有心傷害彼此,許多時候我們受傷,只是因為誤會了對方的意思。即使朋友偶有傷害,我們也應該學會寬恕和珍惜,因為真正的朋友在世上極其難得。我們不應因一時的不快而影響對朋友的看法和關係。

同樣地,我們對神、對主耶穌也應當充滿信心。有時我們會經歷艱難困苦,甚至信心動搖,但我盼望大家能快快忘記那些負面的經歷,反而要一生記住主對我們的恩典與幫助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讓我們跟隨主的腳蹤,不要失去信心,也不要忘記主過去對我們的恩情,做一個常存感恩的人。如此,我們便能與主做朋友到底,心得安慰。

願我們每一位都能擁有這位最忠誠、最親密的朋友——主耶穌,並與祂分享每日的喜怒哀樂,無論大小事情,祂都樂意聆聽與陪伴。願主祝福你。


故事 (50):犧牲或許成為益處和祝福

弟兄姊妹,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段聖經經文,出自《約翰福音》第十二章第二十四節:「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,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,仍舊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這段經文其實是主耶穌講述祂自己的事蹟。這一粒麥子正是指祂自己,落在地裡死了,象徵祂將要被釘在十字架上,為我們犧牲。若主耶穌沒有被釘十字架,今天你和我都無法得救,救恩也無法成就,許多生命也無法得著釋放。主耶穌為我們犧牲,並且復活,使我們這些願意親近祂的人,都能得稱為神的兒女,結出許多屬靈的子粒。

這段經文同時也可以應用在我們每一位信徒身上。我們都應當效法主耶穌,願意捨己。即使我們所能擺上的,在自己看來微不足道、渺小甚至覺得毫無用處,但你有否想過,當我們也願意為主擺上的時候,原來可以結出許多美好的果子,生命變得極具影響力。因此,所謂犧牲,其實並非真正的損失;捨己,也不是失去什麼。因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,原本都是從神而來,我們只是將所得的獻給神,這樣我們的生命就能更加發光發熱,更加有價值。

這裡也想以一個現代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。眾所周知,勞力士是瑞士著名的手錶製造商,以生產機械錶聞名於世。然而,1970年代日本推出了價格低廉的石英錶,銷量極佳,令勞力士面臨巨大壓力。於是,勞力士在1971年生產了八十多萬只石英錶,但最終無法銷售,導致巨大損失。當時的總經理經過深思熟慮,決定將這八十多萬只石英錶全部銷毀,只每個月保留一只作為紀念。後來,這十二只石英錶成為珍藏版,在1972年6月的拍賣會上,總共拍得一百三十萬美元,遠超原本的成本。這個例子說明,有時候我們以為的損失或犧牲,反而能帶來更大的益處和祝福。

弟兄姊妹,生命中有些不好的東西,若能將之除去,或許你將會得著無法估計的益處和祝福。不要只著眼於眼前的損失或不利,只要你為神而行,願意改變,這些看似的犧牲最終都會化為祝福。我最盼望的是,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為主捨棄,願意為主擺上,將最好的獻給主。如此,我們的人生必定會更加光輝,更加有果效。願主大大祝福大家。

故事 (49):發怒往往會帶來傷害


弟兄姊妹,今天與大家分享的聖經經文出自《以弗所書》第四章第二十六節:「生氣卻不要犯罪,不可含怒到日落。」這節經文提醒我們,作為信徒,雖然難免會有生氣的時候,但我們必須謹慎,不可因發怒而犯罪,更不可讓怒氣持續到日落。

回想我未信主之前,自己很容易動怒,常因發怒而說粗言穢語、責罵他人,甚至心生怨恨,與家人關係亦因此受損,脾氣日漸暴躁。由此可見,發怒若不加以節制,確實會帶來許多不良後果。然而,我想強調的是,發怒本身並非犯罪。主耶穌也曾因人犯罪、假冒為善、不願聽從真理而發怒,但祂與我們不同的是,祂從未因此犯罪或得罪神。相反,我們在發怒時,往往容易失控,做出得罪神的行為。

因此,我們必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,特別要倚靠聖靈的幫助。當我們感到憤怒時,應立即回到主的面前,謹慎自守,避免因怒氣而做出不當的行為。經文提醒我們,「不可含怒到日落」,意思是不要讓怒氣延續至一天的結束。因為怒氣持續的時間越長,我們就越容易犯罪,與神的關係也會因此疏遠。發怒時,很難親近神。

《詩篇》第四篇第四節也提醒我們:「你們應當畏懼,不可犯罪,在床上的時候,要心裡思想,並要肅靜。」當我們面對憤怒時,應靜下心來,反思自己的情緒,回到主的面前,讓神幫助我們勝過怒氣,免得被情緒影響,甚至陷入罪中。

有一個故事可以作為警戒:在一個池塘裡,有一隻脾氣暴躁的烏龜,牠有一位好朋友——一隻大雁。有一年,池塘乾涸,烏龜不得不遷徙,便請求大雁幫助。大雁叼著一根樹枝,讓烏龜咬住中間,然後帶牠飛往南方。大雁叮囑烏龜,途中千萬不可開口說話,否則會有危險。飛行途中,有幾個孩子看見這奇景,嘲笑烏龜:「你看這隻烏龜多滑稽,不會飛還要咬著樹枝飛!」烏龜本來很開心,但聽到嘲笑後怒火中燒,忍不住想回嘴,結果一開口便從高空墜落,命喪當場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發怒往往會帶來禍害。如果烏龜能忍住怒氣,便可安然抵達南方,享受自由;但因一時氣憤,最終自食其果。

這正好提醒我們,弟兄姊妹,不要輕易發怒。輕易發脾氣,最終受傷的往往是自己。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:「生氣,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。」因此,我們不應做這樣的傻事。怒氣只會傷害自己。

願我們都能靠著主,在面對不如意的事,甚至遭遇冤屈或不公平對待時,仍能勝過怒氣,保持內心的平安與喜樂。願主祝福大家,每一天都能與主同行,過著快樂、喜樂的生活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