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 (138):用平靜的心聆聽神的微聲


弟兄姊妹,今天要與大家讀的是《列王紀上》第十九章第十一至十二節:「耶和華說:你出來站在山上,在我面前。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,在祂面前有猛烈的大風,崩山碎石;耶和華卻不在風中。風後有地震;耶和華卻不在其中。地震後有火;耶和華也不在火中。火後有微小的聲音。」

這段經文記載的是神對先知以利亞所說的話。在此之前,以利亞曾在迦密山上,憑一人之力戰勝了當時八百五十名巴力和亞瑟拉的先知,勝利極其輝煌。當時,以色列人親眼看見神所行的神蹟,都齊聲宣告:「耶和華是神。」可以想像,在以利亞的心中,必定充滿期待——亞哈王應當洗心革面,歸向真神;百姓也不該再心懷二意,而是徹底回轉向神。以利亞或許滿心振奮地返回耶斯列,然而情況卻出乎他意料。

亞哈王竟將迦密山上的一切報告給王后耶洗別,這位王后非但毫無悔意,反而下令要殺害先知以利亞。這是明顯違背公義、與神為敵的行徑。以利亞原以為百姓會敬拜真神,卻反遭迫害與不公對待,心中大受打擊,甚至求死。他最終走到何烈山,躲進山洞之中。

在這段經文中,神吩咐以利亞出來,站在祂面前,並使他看見極其震撼的異象——猛烈的大風、崩山碎石、地震烈火。然而,神並不在這些自然的威力之中;直到火之後,才有微小的聲音臨到,以利亞聽見了神的話。這一幕必定令以利亞終生難忘:偉大如神,卻以溫柔的聲音安慰並鼓勵祂疲憊的僕人。

對我而言,這也是對許多基督徒的重要提醒——當面對極端環境、不公義的局面,甚至惡人當道之時,心中或許會生出不平與困惑。然而,我們不應灰心喪志,更不可逃避神、想求死;而是要回到主的面前,靜下心來聆聽祂那微小卻真切的聲音。

神的權能能震動山嶽、烈火焚燒,但祂選擇用柔和的聲音向祂的僕人說話,給予安慰與鼓勵。要真正聽見這聲音,我們必須安靜在祂面前,讓心歸於平靜。

有一則小故事:一位木匠在工作時不慎將心愛的手錶掉落在滿地木屑之中,他慌忙翻找,甚至在夜晚打開手電筒繼續尋,也毫無所獲。這時,他的孩子走來,告訴父親:「不要焦急,先靜下來,不要出聲。」當環境安靜下來時,孩子聽見了「滴答、滴答」的聲音,並循聲找到了手錶。

弟兄姊妹,混亂的時候,我們的心中往往充滿嘈雜與憂慮,難以分辨主的心意。但若能靜下心來,便能聽見祂的指引。我們每天都需要這樣的時刻——不一定伴隨詩歌或聖經誦讀,只要全心安靜,聆聽神對我們的恩言,這便是每天最寶貴的片刻。我們都能學會「安靜」這門屬靈的功課,用平靜的心,聆聽神的微聲,在祂的同在中得著安慰、力量與指引。


故事 (137): 往下扎根,向上結果


弟兄姊妹,今天要與大家一同讀《以賽亞書》第三十七章第三十一節:「猶大家所逃脫餘剩的,仍要往下扎根,向上結果。」

這是先知以賽亞對猶大王希西家所宣告的神的話語。當時,北方的亞述帝國已吞併周邊諸國,連北國以色列也被擄去。猶大國情勢岌岌可危,因亞述準備南下攻滅猶大,並派遣使者污辱神的名,試圖以心理戰削弱猶大的士氣,使本已衰弱的國勢陷入極度恐懼之中。

希西家雖然心中痛苦,卻是一位敬畏神的君王,依靠神,謹守誡命。在此危急時刻,他向神禱告,神遂差遣先知以賽亞宣告:「猶大家所逃脫餘剩的,仍要往下扎根,向上結果。」換言之,耶路撒冷必不被毀。事後果然如此,亞述未能征服猶大,反而亞述王在回國後被自己的兒子所殺。這句話特別強調「往下扎根,向上結果。」向下扎根,象徵神的百姓要深深藏在祂裡面,聽從祂的話,生命由內而外得到穩固;向上結果,則表示外在的生命要持續成長、繁盛,靠主結出聖潔的果子。

根通常埋藏在泥土中,肉眼不可見,正如信徒隱藏在神裡面,享受與主同在的內在生活;而結果,是外在可見的見證,為人所察看,照耀世人如光。此經文提醒我們,基督徒的生活是雙面的──一方面是在神面前的隱密生活,深深領受祂的供應,紮根建造;另一方面是公開的生命見證,在人前結出果子,彰顯神的榮耀。

有一個故事:春季多雨,一位年輕人漫步到田邊,看見農夫正在栽樹,便說:「如今春雨綿綿,水分充足,樹木一定能長得很好。」然而農夫回答:「事實並非如此。雨水過多時,樹根只會在表層生長,遇大風就容易傾倒。若天氣乾旱一些,樹根反會向下扎得更深,以汲取土壤深處的水分。根扎得越深,越能抵擋風雨;即使久不下雨,仍可存活。」

年輕人聽後驚訝,卻領悟到:生命中的困難與缺乏,不一定是壞事,反而能使人的根基更加穩固。

弟兄姊妹,這是屬靈的原則。試煉與挑戰往往是神用來操練我們的途徑,使我們的信心根基更踏實。我們若在神裡扎根得深,天天敬畏祂、倚靠祂,生命就會更加茂盛,枝葉繁華,果子豐滿。《詩篇》說:「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,按時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。」

讓我們從樹木的成長學習屬靈人生──向下扎根於神,向上結出榮耀祂的果子,如此生命才能在任何環境中屹立不搖,光榮歸與神。


故事 (136):要珍惜神給我們的福分


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一同來讀《希伯來書》第十二章第十六節。經文說:「有貪戀世俗如以掃的,他因一點食物,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。」

聖經在此引用了創世記第二十五章二十九至三十四節的記載,描述以掃與其弟弟雅各的故事。以掃原本是長子,擁有長子的名分,象徵著神特別的祝福與恩典,甚至包括加倍的產業與屬天的承繫。然而,他因一時飢餓,只為了一碗紅豆湯,竟將屬於自己的長子名分拱手賣給弟弟雅各。

以掃的問題在於,他並不珍惜神所賜的屬天福分,反而看重短暫的肉體滿足。他輕率地將寶貴的屬靈地位與永恆的祝福換成片刻的口腹之慾,顯明他對神的心意毫不在意。這件事成為我們極重要的警戒:要珍惜神給我們的身份與福分。

弟兄姊妹,我們每一位都是神的兒女,在天上都有預備好的位置,並且神為我們留下榮耀的基業。一旦失去,損失是無法估量的。地上的日子短暫,我們更應珍視神的祝福,重視祂託付的使命,每日親近祂,活出神兒女的尊貴身分。我們若輕忽所領受的恩典,所付出的代價將是巨大無比。

有一個故事能作比喻:有一隻黃鷹羽毛美麗,飛行優雅,但牠懶惰成性。一天,牠聽見一位老人說:「一根黃鷹的羽毛可以換來兩條肥美的蟲子。」黃鷹聽後欣喜不已,心想自己毛羽豐厚,不必辛苦覓食,拔下一根羽毛便可輕易得食。於是牠立刻拔下一根羽毛,換得兩條蟲,吃得心滿意足。

翌日,黃鷹的父親提醒牠:「孩子,我們美麗的翅膀是神所賜,讓我們展翅高飛,享受自由的天空。」黃鷹雖然嘴上附和,心裡卻仍念念不忘那兩條蟲。結果,牠一次又一次地拔掉身上的羽毛換取食物。日子一久,牠失去了飛行的能力,也再無法自行覓食,最終餓死。

故事雖然虛構,卻深刻揭示了真實的人生教訓:為了短暫的享受而付上沉重代價,最終落得無法回頭的結局。

弟兄姊妹,我們是屬神的人,不應貪戀世俗。世界的誘惑看似能滿足我們,實則是魔鬼藉機使我們離開神、不珍惜祂所賜的永恆福分,以短暫的快樂取代永遠的生命與盼望。

我們要靠主勝過一切試探,因為神為我們預備了更美好的事──祂每天為我們預備最豐盛的恩典,使我們能在祂的愛裡滿足喜樂,得著心靈深處的飽足,遠勝過世間一切欲望的滿足。


故事 (135):成為有好榜樣的人


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一同來讀《帖撒羅尼迦後書》第三章第九節。經文說:「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權柄,乃是要給你們作榜樣,叫你們效法我們。」

保羅寫這封信給帖撒羅尼迦的信徒,是為了解決當時教會中出現的一種現象。有一些弟兄姊妹誤以為主耶穌快要回來,便認為沒有必要再努力工作。他們放下手上的職責,自稱是要「專心等候主再臨」,結果成為閒散不事的信徒,甚至影響教會的秩序,造成極大的困擾。

因此,保羅在書信中鄭重地勸勉信徒們:「要安靜作工,吃自己所勞力得來的飯」,提醒大家要盡好本分,不要游手好閒,也不要專管閒事。這才是正確的等候主再來的態度。

我們都知道主必定會再來,但沒有人知道確切的日子和時辰。既然如此,我們迎接主再來最好的方式,就是每一天都忠心地活出神交託給我們的職分,踏實地行在祂的旨意中。

保羅在這裡特別指出,他和同工們並非沒有權柄。按照使徒的身份,他們完全有權要求弟兄姊妹們供應他們生活的需要,但保羅從未濫用這樣的權利。相反地,他親手製作帳篷,以自己的勞力維生,一方面減輕弟兄姊妹的負擔,另一方面也為眾人立下榜樣。他以實際行動教導信徒:信仰不應成為逃避責任的藉口,而應激勵我們在地上更加勤奮與忠誠。

許多人在等候神的過程中,卻忽略了地上的責任。有些人選擇遠離世界,逃到山林隱居;有些人躲在教會的「象牙塔」裡,不問世事,以為這樣就代表敬虔。然而神從未吩咐我們逃避現實,祂要我們正面地面對困難與使命,履行應盡的職責。盼望我們都能求神幫助,不做逃避者,而做忠心的工人。

我們確實是有盼望的人,但這盼望應當激發我們更加積極、努力、進取,而不是消極等待或逃避挑戰。

此外,保羅還在信中以身作則,強調他所作的一切都是「作榜樣」。身為屬靈上的長者,他深知行為的力量勝於言語。保羅不斷教導人效法他,因為他自己是效法基督的。

反觀今日的教會,有些屬靈領袖因犯罪或失德,導致教會蒙羞,信徒跌倒,正是因為缺乏好榜樣。弟兄姊妹,如果我們渴望教會復興,就不應僅僅期待牧者或領袖作榜樣,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為榜樣。我們的生命、言行、敬虔與愛心,應當使他人從我們身上看見基督的真實與美善。

我們也有責任教導下一代,教導那些年幼或初信的弟兄姊妹,使他們學習效法我們的信心與行為,並在生活中持續地見證神的榮耀。

有一個故事能說明「榜樣」的重要:有一位父親每天早晨上班前總要到鎮上的酒館喝一杯。一天大雪之晨,他照常出門,走在雪地上。忽然聽見身後有聲音——原來是他年幼的兒子正一步步踩著他雪地上的腳印,邊走邊高興地喊著:「爸爸,你看!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呢!」父親轉身一看,心中驟然一震。他本想去酒館喝酒,卻發現自己的行為正被孩子模仿。他立刻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,都在塑造孩子的生命榜樣。從那天起,他決定徹底改變,不再踏進酒館。

這故事提醒我們:行動比言語更有力量。所謂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人的影響力往往不是在說什麼,而是在做什麼。

兄姊妹,我們周圍的信徒、同工、年幼的弟妹們都在觀察我們的為人。我們若真心愛神、親近神,他們也會效法我們,並樂意與我們一同親近主。若我們能以生命作見證,就能成為他人信心的激勵,使更多人因我們而看見神的榮耀。

我們都立志成為有好榜樣的人,在信仰、工作、家庭與生活中都反映出基督的榮光。


故事 (134):「主要用他」


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一同來讀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一章第三節。經文說:「若有人對你們說什麼,你們就說:主要用他,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。」

這段經文記載了主耶穌預備進入耶路撒冷的情景。當時祂來到一個名叫伯法其的地方,離耶路撒冷約兩公里。主耶穌這一次的進城,特別具有象徵意義──祂第一次以君王的身份,正式進入聖城,接受群眾的歡呼與讚美。然而,在這場榮耀的進城事蹟中,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卻極有意義的角色出現——一頭驢。

主耶穌吩咐門徒進村去解開那頭驢,牽來給祂騎入城。若從行程來看,兩公里的距離其實不需要騎乘交通工具,況且主耶穌一向是徒步走遍各城各鄉傳道。但在這次祂特別選擇騎驢,顯然帶有深遠的意義。祂沒有選擇象徵權勢的駿馬,而是騎著卑微的驢進城,正是要表明祂以謙卑的王姿,應驗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:「你的王來到你這裡,祂是公義的,施行拯救,謙謙和和地騎著驢。」

然而,這位榮耀的君王進入耶路撒冷並不是為了登基作王,而是為了成就救贖的使命——最終祂要被釘在十字架上,完成天父的旨意。弟兄姊妹,這真是極其寶貴!我們的主不求人的榮耀,反倒披上卑微的形象,甘願受苦受死,以十字架的羞辱,成就神的榮耀計畫。世人難以理解:一位君王竟然願意被人唾棄、被釘死在木頭上!但正是在這卑微的行動中,神的救恩彰顯出光輝的榮耀。

經文中一句簡單的話語:「主要用他」,更顯出深刻的屬靈意義。那頭小驢原本只是平凡的牲畜,甚至從未被人騎過,卻被主親自選中成為祂榮耀進城的一部分。這提醒我們:在神的眼中,凡願意被主使用的人,無論多麼普通,都能在祂偉大的救恩計畫中有份。

弟兄姊妹,也許你覺得自己微不足道,不如他人出眾,像那頭不起眼的小驢。但請記得,主仍然說:「主要用他。」祂在你身上有獨特的恩賜與安排──你的性格、長處、經歷,都是祂所預備要使用的。不要輕看自己,也不要與他人比較,因為在主的計畫裡,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與使命。
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有一天,一隻百靈鳥停在樹上休息,看見屋裡的電扇小姐正在轉動,就對她說:「電扇小姐,這天氣真好,要是能去海邊飛一飛就好了,不如你跟我一起去吧!」電扇小姐苦笑著回答:「百靈鳥,我怎麼飛得起來呢?我沒有翅膀啊!」百靈鳥說:「怎麼沒有?你不是有兩片像翅膀的扇葉嗎?只要它們不停轉動,你就能飛起來呀!」電扇小姐聽了覺得有道理,於是拼命轉呀轉,可是並沒有飛起來,反而越轉越氣餒。百靈鳥失望地說:「真沒用!連飛也不會!」說完便飛走了。

電扇小姐垂頭喪氣,心裡十分沮喪。這時,電燈對她說:「妳怎麼這麼難過?妳看看那些工人們,在炎熱裡辛勤工作,多需要妳啊!妳只要轉動起來,就能讓他們涼快、舒暢。」電扇小姐想了想,覺得很有道理,便重新轉了起來。頓時,工人們歡呼起來:「太好了!電扇修好了,終於可以舒服地工作了!」電扇小姐聽見後,心裡充滿滿足與喜樂。她明白了:原來自己雖不能飛翔,但在自己的崗位上卻能發揮極大的價值。

弟兄姊妹,這故事提醒我們,不需羨慕他人的恩賜,也不必與別人相比。神給每個人的角色不同,但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。你或許不如別人顯眼,但你仍是神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主說:「主要用他。」祂也要用你。

願我們都甘心被主使用,無論在微小的事上或重要的位置上,都讓祂的榮耀藉著我們彰顯出來。


故事 (133):用信心去擴大屬靈的容量


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要一同研讀《馬可福音》第四章二十四至二十五節。經文說:「又說:你們所聽的,要留心。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,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,並且要多給你們。因為有的,還要給他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去。」

主耶穌在地上傳道時,走遍各城各鄉,宣講天國的福音和真理,目的是要人更深明白神的旨意。祂在不同的地點講道時,可能會重複使用相同的比喻,因此這段經文在不同福音書中也有類似記載。閱讀時,需仔細分辨背景與語境。

在《馬可福音》的這裡,原文並沒有「量給人」這個表達,而是「你們用什麼量器量,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」。意思是說:你以怎樣的心度、方法和容量領受神的話語,神也照樣按這樣的「量度」報答你。

換言之,這裡並非講對他人施行衡量,而是在說我們對神的態度──我們的信心和領受有多大,神就按我們的「容量」加給我們多少。若我們的心器皿狹窄,就只能盛載甚少;若我們心胸廣闊,肯敞開地領受,就能得著更豐富的恩典。

弟兄姊妹,這句話提醒我們:當我們聽神的話、信靠祂的應許時,我們的「信心之量」究竟有多大?人常說,神按著我們的信心成就事情。若信心小,所得必少,並非神偏待人,而是我們自身無法承載祂要傾倒的豐盛。

然而,感恩的是──神樂意多給我們。經文中「並且要多給你們」揭示了神的心意:祂渴望我們每天都活得豐滿,願意拓寬心靈的容量,好承受祂更多的話語與恩典。祂對我們的期望極大,祂的恩典也極厚,但可惜的是,人往往只願意領受一點點,信心的容器太小。

因此,我們每次來到主面前讀經、禱告、聆聽真道時,要有寬廣的心,帶著開放的容量去領受。神不僅愛我們,也樂意使用我們,甚至大大地使用我們去影響世界。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擴展信心的邊界,全然信靠祂。

有一個小故事:有一天,一隻小雞背著水壺去遠足。中午時牠看到田裡的水牛大哥正在辛苦耕作,便上前說:「水牛大哥,你這麼辛苦,喝點水吧!」水牛笑著道:「謝謝你,小雞弟弟,你自己留著喝吧。」但小雞堅持:「不行不行,我媽媽說,流了很多汗就要多喝水。」於是牠打開水壺,把壺裡的水倒給水牛大哥喝。水牛張開大嘴,一口就喝完了。

雞很驚訝,心想:「怎麼可能?我一整天都喝不完的水,水牛大哥一口就喝光了,還沒被撐死呢!」等牠回到家後,就問媽媽:「媽媽,為什麼我那壺水對我來說很多,可是水牛大哥一下子就喝光了呢?」媽媽微笑回答:「孩子,因為水牛的容量比你大呀!」

弟兄姊妹,這個故事正好說明,我們常常看得太小。不要輕看自己所能領受的,也不要限制神能給的。我們應該充滿信心,相信神願意把「傾盆大雨」般的祝福澆灌在我們身上。不要以自己的小水壺衡量神的恩典,而要用信心去擴大「屬靈的容量」,讓神充滿其中。

我們都能帶著開闊的心胸,向主擴張信心的度量,滿滿地領受祂的恩典與豐盛。


故事 (132):沒有主,一切都失色


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一同來讀《歌羅西書》第二章第九至十節。經文說:「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,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;你們在祂裡面也得了豐盛。」

許多人都知道,信了主耶穌就能得著永生,生命得到保障,心靈因此安妥無憂。然而,有些人以為信主只是如此,得救之後便無其他追求,這樣的想法其實並不正確。根據聖經的啟示,神不僅要我們得救,更要我們在祂裡面活出豐盛的生命。這份豐盛不是自然而然降臨的,而是需要我們不斷追求,積極經歷,真切體會的屬靈成長過程。

世人談到「豐盛」,常常聯想到物質的充裕──金錢、地位、知識、成功。但保羅在這裡所指的「豐盛」,卻是從神而來的豐盛,是與神性、與基督生命相連的屬靈豐盛。真正的豐盛,不只是外在條件的滿足,而是內在生命的豐盈與靈裡的平安。這包括了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實、溫柔、節制──也就是聖靈所結的果子。

保羅提醒我們:「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住在基督裡,而且是有形有體的。」這指的是主耶穌為我們道成肉身,親身在世上活出神的愛與豐盛的生命。祂的生活充滿喜樂、憐憫與善行,祂以完全的順服榮耀了天父。即使最終被釘十字架,那也是祂最榮耀的時刻,因祂藉此彰顯了神救贖的完全。

弟兄姊妹,你渴望經歷這樣的豐盛生命嗎?保羅已經告訴我們豐盛的秘訣:神一切的豐盛都在基督裡,而我們也在祂裡面得了豐盛。換句話說,豐盛生命的根源在於「在基督裡」。當我們每天與主聯合同行,向祂而活、為祂而活,並以祂為生命的中心時,就能享受這屬天的豐盛。這不是物質上的富足,而是與主關係的豐盛,使我們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滿足與喜樂。

當我們追求喜樂與平安時,要記得,得著主就是得著一切。祂是平安的源頭,是喜樂的根基。我們已經在祂裡面,但是否每天都從祂那裡支取這豐盛,才是關鍵。
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從前有一位皇帝,漸漸對皇后失去好感,決定與她離婚,但他允諾皇后可以從皇宮中帶走一件最寶貴的東西。那天晚上,皇后邀請皇帝共進晚餐,她暗中在酒中下了睡劑,使皇帝沉沉睡去。她便吩咐宮女將皇帝抬回自己的娘家。翌日清晨,皇帝醒來,驚訝地發現自己身在平民之家。皇后微笑著說:「陛下,您昨天允許我帶走皇宮裡最寶貴的東西。我認為,最寶貴的不是金銀珠寶,而是您。」皇帝聽後十分感動,稱讚皇后聰慧有愛,於是收回成命,與皇后重歸於好。皇后確實沒有選錯,因為有了皇帝,便等於擁有了一切。

弟兄姊妹,我們是不是也懂得如何選擇?若我們追求世上的快樂與平安,卻失去了那位賜下平安與喜樂的主,我們的損失實在太大了。

願我們都能懂得這個屬靈的選擇──有主,就有一切;沒有主,一切都失色。願我們每天都選擇親近祂、倚靠祂、渴慕祂,使我們的心在基督裡真正得著豐盛。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