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 (91):轉眼仰望神便能重新得力

 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讀《詩篇》第一百二十一篇第一至第二節:

「我要向山舉目。我的幫助從何而來?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。」

這篇詩篇屬於「上行之詩」,是朝聖者在前往耶路撒冷敬拜神的旅程中所吟唱的詩歌。詩人在此表達了對神的深切仰望與信靠。他向山舉目,所指的山極可能是錫安山——神的聖所所在之地,象徵著神的同在與榮耀。

上行之詩共有十五篇,記錄了成年猶太人每年三次上耶路撒冷聖殿敬拜的心路歷程:逾越節紀念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;住棚節紀念神在曠野的供應與律法的賜予;修殿節則紀念聖殿從外邦人手中得以重建。這些節期不僅是宗教儀式,更是信仰的見證與感恩的表達。

詩人說:「我要向山舉目」,這不僅是地理上的仰望,更是心靈上的轉向。他在困境中尋求幫助,並宣告:「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。」這是一個極其寶貴的宣告——我們的倚靠不是來自人間的權勢或資源,而是來自那位創造天地的主宰。

在中國文化中,「靠山」常被視為力量與保障的象徵。詩人所說的「山」,不只是自然景觀,更是神的象徵。神是我們真正的靠山,祂穩固不動、全能可靠。雖然我們未必擁有世俗的財富或順遂的環境,但靠著神,我們可以得著力量與幫助,因為我們的根源來自祂——那位創造萬物、賦予生命意義的神。

神創造我們,是有目的與計劃的。祂呼召我們成為祂的兒女,成為主的佳偶,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。在我們人生的旅程中,雖然會遇到艱難與疲乏,如同攀登高山的過程,但山頂的景色、清新的風、寧靜的氛圍,正是神所預備的安慰與祝福。

當我們面對困境,不妨仰望那座山——象徵神的同在與應許。山提醒我們:神是我們的倚靠,祂的幫助是確實的,是從天而來、不可動搖的。

有一則故事形象地描繪了這種仰望的力量:一艘帆船在航行中遇上狂風巨浪,一位年輕水手亞積被指派爬上桅杆頂部,解開卡住的繩索以收帆。途中,他望見洶湧的海浪與搖晃的船身,心中充滿恐懼,身體顫抖,幾乎無法繼續前行。此時,一位老水手在船下呼喊:「亞積,向上望!不要向下望!」

亞積聽從指示,抬頭仰望天空,雖然雲層密布,但他感受到一種寧靜與力量,最終成功完成任務,使船隻得以平安航行。

這故事提醒我們:當我們定睛於困難與環境時,容易陷入恐懼與無力;但當我們轉眼仰望神,便能重新得力。高天之上,有一位愛我們的主掌管萬有,祂的眼目時刻看顧我們,祂的恩典永不改變。

弟兄姊妹,願我們學習多仰望天上的主,而非低頭沉溺於世俗的資訊與憂慮。即使眼前是烏雲密佈,我們仍可確信:雲層之上有一位掌權的神。讓我們一同向山舉目,定睛於那位創造天地的耶和華,祂是我們永遠的幫助與倚靠。

願主親自祝福大家,使我們在每一段人生旅程中,都能仰望祂、倚靠祂,並在祂的亮光中前行不懼。

故事 (90):禱告需真誠且具體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讀《約伯記》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七至二十八節:

「你要禱告祂,祂就聽你;你也要還你的願。你定意要作何事,必然給你成就;亮光也必照耀你的路。」

這段經文清楚指出,當我們向神禱告,祂必垂聽;而我們也當還願,以回應祂的恩典與信實。當我們明確地立志遵行神的心意,祂不僅會成就我們所定意的事,更會以亮光照耀我們的道路,使我們在祂的引導下前行。

然而,許多弟兄姊妹或許曾有疑問:為何自己禱告了,卻似乎未曾經歷神的回應?是否神未聽見?事實上,神確實垂聽禱告,但我們的禱告方式亦需反思。有時我們所說的話雖多,卻未必具體或真誠。例如,若我們祈求明日出太陽,這本是自然現象,無論是否禱告,太陽仍會升起;又如祈求神祝福家人,這固然是美好的願望,但若未具體說明需要與處境,禱告便缺乏深度與方向。

因此,若我們渴望經歷神的回應,禱告必須真誠且具體。我們應清楚表達所求之事,例如:「求神為父親預備一份合適的工作」、「求神保守母親手術順利,身體康復」。這樣的禱告不僅具體,也反映出我們對神的信靠與依賴。

其次,我們的禱告亦需合乎神的心意。聖經提醒我們:「你們求也得不著,是因為你們妄求,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。」若我們的禱告出於私慾、貪念,甚至與罪有關,神自然不會應允。神的祝福不在於財富的多寡,而在於心靈的豐盛與生命的成長。祂回應我們的禱告,是根據祂對我們生命的美好計劃,而非單憑我們的願望。

經文亦指出:「你定意要作何事,必然給你成就。」這與禱告的原則相呼應——當我們清楚掌握神的心意,並立志實踐,神必定成就我們所行之事,並以亮光引導我們的道路。這正如《詩篇》所言:「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,按時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,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。」

有一則故事可作印證:著名男高音巴伐洛提自幼便展現出卓越的歌唱天賦,聲音圓潤、音色清晰,被譽為「神所賜的聲音」。雖然他渴望成為歌唱家,但為了穩定收入,畢業後選擇成為教師。教書兩年後,他發現自己無法放棄對音樂的熱愛,在兼顧工作與興趣的過程中身心俱疲,陷入掙扎。

某日,他與父親閒談,父親語重心長地說:「孩子,一個人不能同時坐在兩張椅子上,否則只會跌落在中間。」這番話使他深受啟發,遂毅然辭去教職,專注於歌唱事業。當人問及其成功秘訣時,他回答:「學會放棄。」這是一項艱難的功課,但也是邁向目標的關鍵一步。

弟兄姊妹,當我們立志遵行神的心意,投身於教會的建造與事奉,我們亦需作出選擇與取捨。或許我們需放棄部分時間、舒適或個人享受,但這並非真正的失去,反而是極大的榮幸——能夠參與神的計劃,成就祂的心意。

願我們每一位都願意將人生全然獻上,毫無保留地為主而活,堅定地坐穩那張屬神的椅子,直到主再來。如此,我們必定得著最榮耀的結果——與主同掌王權,承受萬有。

願主親自祝福大家,引導我們的禱告、定意與行動,使我們在祂的亮光中,走出一條榮耀的生命之路。


故事 (89):以細膩的心思與行動滿足主心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讀《詩篇》第一百二十三篇第一至第二節,這篇詩篇屬於「上行之詩」,經文如下:

「坐在天上的主啊,我向你舉目。看哪,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,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,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,直到祂憐憫我們。」

在古代中東地區的家庭中,僕人與使女的角色極為重要。他們的主人或主母往往不會以言語直接吩咐工作,尤其在有賓客在場時,開口命令僕人反而被視為對僕人訓練不足的表現。因此,主人多以手勢、眼神、姿態或輕微的動作來示意,而僕人則需時刻留意主人的手勢,以便準確地領會其心意並完成所交付的任務。

這種默契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,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與觀察。僕人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高度的配合度,才能準確掌握主人的意圖。詩人在此以此為喻,指出我們也當如此專注地仰望神,耐心等候祂的指引,並努力明白祂的心意,好使我們能夠忠心地事奉祂,活出祂所賦予的使命與人生意義。

這段經文提醒我們,每日的屬靈焦點至關重要。我們的眼目是否定睛於那位坐在天上的主?我們是否在清晨醒來時,首先舉目仰望祂,而非急於查看手機、新聞或市場動向?弟兄姊妹,願我們的視野首先對準主,如此我們才能領受祂的心意,活出有方向、有意義的一天。

有一則故事形象地描繪了這種敏銳的服侍心態:一位國王在炎熱的天氣中巡視鄉村,途中感到疲憊,便在路旁涼亭歇息。他的隨身使女前往井邊取水,先為國王洗腳。那水溫暖舒適,使國王感到疲勞盡消。隨後,使女再取水為國王洗面,水質清涼,使他精神煥發。最後,使女取井底的水供國王飲用,那冰涼甘甜的水更使他暑氣全消、倍感清新。

國王驚訝於同一口井所取之水竟有不同溫度,使女解釋道:洗腳的水取自井表層,受陽光照射而溫暖;洗面的水取自中層,略感涼爽;而飲用的水則來自井底,最為冰涼。這位使女深知國王的需要,並以細膩的心思與用心的行動,滿足了他的身心。

弟兄姊妹,這故事提醒我們:即使是同一個見證、同一段經歷,若我們以不同的心態與屬靈敏銳度去分享,其果效亦會截然不同。當我們用心體會人的需要,並按著主的心意去服侍,所產生的影響將遠超過形式上的完成任務。

願我們每一位都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神,也以同樣的心靈與誠實事奉祂。我深信,這樣的事奉必能使神的心最為滿足。弟兄姊妹,讓我們一同努力,竭力使神的心意得以成全,願主親自祝福大家。

故事 (88):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樣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所讀的經文出自《約翰福音》第十五章第十五節:「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,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。我乃稱你們為朋友,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,已經都告訴你們了。」

在教會生活中,我們常以「主是我們的良人」、「主是我們的大哥」來形容與主的關係,而彼此之間則互稱為弟兄姊妹。相較之下,「朋友」這一身份似乎在教會中並不常被強調。然而,聖經卻多次以「朋友」來形容人與神之間的關係,例如亞伯拉罕與摩西皆被稱為神的朋友,如今主耶穌也親自稱門徒為朋友。

主所說的「朋友」,並非泛泛之交,而是指一種深厚、親密的關係。祂指出,尊行祂所吩咐的,就是作祂的朋友。這樣的朋友關係,並非疏離,反而是彼此扶持、互相了解、心靈契合,甚至願意為對方犧牲的情誼。主稱我們為朋友,不僅是祂的降卑,更是祂願意與我們同住、同行的表現。這位朋友,甚至願意為我們捨命,何等寶貴!

雖然朋友之間並無血緣關係,但卻蘊含著另一層次的深厚情感。當聖經以「朋友」來形容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時,所表達的是一種彼此認識、真誠無偽、自在坦然的連結。《出埃及記》記載:「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,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樣。」這段經文極為特別,因為在許多情況下,人與神的對話往往被視為神聖莊嚴,需沐浴更衣、正襟危坐、謹慎言語。然而,摩西與神的交流卻是自然無拘、毫無禁忌,甚至可以彼此辯論,展現出極深的信任與親密。

弟兄姊妹,這樣的關係,你是否渴望擁有?原來神渴望成為我們的朋友,祂願意與我們每日同行,分享生活中的點滴。更深一層,主的心意是成為我們的心靈伴侶——如同良人與佳偶般的朋友關係,充滿愛意與戀慕,何等珍貴!

主耶穌在世時,屢次稱祂所愛的人為朋友。弟兄姊妹,我們就是主所稱的朋友,我們可以每日與祂自然暢快地生活。曾有一位德文教授,其生活深受全校學生敬佩。有幾位學生因好奇,便暗中觀察他晚上的生活習慣。其中一人潛入教授的書房,發現他在一天的教學工作後,雖然疲憊,仍坐下來翻閱聖經,認真研讀一小時。隨後,他低頭向神說:「主耶穌啊,我們又一次歡聚了。」

這句話深深打動人心——「我們又一次歡聚了」。這不是責任的履行,而是真摯的情感流露,是與主同行的喜樂與坦然。弟兄姊妹,願我們今日的生活,也能如此對主說:「主啊,我們今日又一次歡聚了。」願我們每日的生活都如知己密友般,無所不談、無所不言,充滿愛與理解,彼此支持與認識。

願我們每一位都成為主的知心朋友,在這個世代中一同完成主心底的愛夢。願主親自祝福大家。


故事 (87):生命有其獨特的滋味與果實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一同讀的經文出自《使徒行傳》第二十章第三十五節:「當記念主耶穌的話,說:施比受更為有福。」這句話對許多人而言並不陌生,即使並非基督徒,也常引用此句聖經話語。它不僅廣為流傳,更深受認同。然而,我們是否曾細心思考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?

「施」意指付出,是一種減少;「受」則代表獲得,是一種增加。為何減少反而比增加更有福?這值得我們深思與反覆揣摩。聖經特別指出這是主耶穌親口所言,其背後蘊含的屬靈智慧不容忽視。

首先,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的意義之一在於:唯有充滿的人才能付出。猶如一只盛滿水的杯子,自然會溢出。這種溢出,正是因為內在的豐盛與滿足。能夠施予他人者,必是心靈富足、生命充盈之人。這樣的人,確實是有福的。

其次,這句話亦是主耶穌給予我們的應許。祂曾說:「你們要給人,就必有給你們的;並且用十足的升斗,連搖帶按,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。」換言之,當我們甘心施予,神必以豐盛的祝福回報我們。這不僅是屬靈的原則,更是神信實的應許。

第三方面,施予能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強健。就如常用右手的人,其右手自然比左手更有力。同樣地,當我們不斷付出,我們的心胸會更寬廣,生命的容量也會不斷擴展。施予不僅是祝福他人,更是鍛鍊自身,使我們成為更堅強、更成熟的人。

最後,我深信施比受更為有福,因為施予者更像主耶穌。主來到世上,不是要受人的服侍,乃是要服侍人,並且捨命作多人的贖價。祂將自己完全獻給神,神便將祂升為至高,賜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,使祂得榮耀,成為萬王之王、萬主之主。若我們效法主的生命,活出捨己與施予的人生,我們的生命將更具意義,且更像我們的主。

有一則故事如此描繪施予的力量:一位老人因生活失去希望,決意在深夜前往樹林尋短。他選中一棵櫻桃樹,欲以繩自縊。然而繩索屢次無法掛上樹枝,他便決定爬上樹。登上樹後,他看見枝頭的小櫻桃,隨手摘下一顆品嚐,竟覺甘甜可口,便再摘幾顆食用。不知不覺間,晨光乍現。

正當他準備跳下時,幾位上學途中的小學生路過,請求他摘些櫻桃分享。老人便用力搖樹,櫻桃紛紛落下,孩子們歡喜地拾取、品嚐,滿足地踏上求學之路。望著孩子們漸行漸遠的身影,老人心中一動,打消了尋死的念頭。他摘下一些櫻桃帶回家,與妻子及孩子一同分享,一家人其樂融融。此刻,他深深體會到:原來人生並非毫無希望,而是充滿可能與溫暖。

弟兄姊妹,也許我們每人心中都藏有一棵櫻桃樹,只是尚未發現。當我們用心搖動那棵樹,讓果實落下並與人分享,我們將經歷截然不同的喜樂與滿足。我們的生命亦有其獨特的滋味與果實,願我們努力發放這些果子,即使身處困境,也能靠著神的力量去祝福他人。

有神,我們便有盼望;有神,我們的生命便充滿價值與意義。靠著神,我們能將祝福傳遞給他人,實踐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的真理。願你也能將你那結果子的人生,分享給你身邊的每一位,特別是神的愛。願主親自祝福你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