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 (98):生命需要雕琢才能承載更大的祝福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一同讀的聖經是路加福音 11:9:“我又告訴你們,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。”

這節經文如同一盞明燈,照亮我們與天父相交的道路。我們深知,天父的耳朵始終垂聽祂兒女的禱告,祂的愛從未離開那些全心呼求祂的人。但在信仰的旅程中,我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體驗:當我們帶著滿心的期盼向神祈求,眼前卻似乎遲遲沒有動靜;當我們迫切等候回應時,現實的境況反而讓心更添困惑。這並非天父未曾聽見,而是祂的回應未必會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式與時間到來。祂看顧我們的生命如同看顧精美的詩篇,每一個章節的編排都有祂的美意,我們需要學會在等候中順服祂的旨意,用堅定的信心相信祂深知什麼對我們的生命最為有益。因為天父的愛比山高、比海深,祂的每一次遲延都是為了預備更豐盛的祝福,每一次 “不按預期” 的安排都是為了讓我們在生命中學習信靠與成長。

這裡有一個溫暖的小故事,恰能映照這份真理:蝴蝶與花朵的約定。

從前有一個人,帶著單純的心願向神祈求:“求你賜給我一朵美麗的花和一隻翩躚的蝴蝶。”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,他所期盼的景象並未出現。神賜下的,是一株渾身是刺的仙人掌和一隻蠕動的毛毛蟲。那人心裡頓時充滿了失落與不解,甚至暗自疑惑:“難道我的祈求不夠懇切?還是神太忙,沒能顧念我的心願?” 他帶著一絲委屈將仙人掌種在角落,把毛毛蟲放在旁邊的枝葉上,漸漸便將這個未 “應驗” 的祈求淡忘了。

過了許久,在一個清晨,他偶然經過那個角落,無意間的一瞥卻讓他愣住了。那株曾被他嫌棄多刺醜陋的仙人掌,此刻頂端竟綻放出一朵鵝黃色的花,花瓣舒展,在晨光中閃著溫柔的光澤,花瓣上還沾著清晨的露珠,美得讓人心生敬畏;而曾經那只不起眼的毛毛蟲早已不見蹤影,取而代之的是一隻翅膀上帶著藍紫花紋的蝴蝶,正停在花朵上輕輕扇動翅膀,仿佛在向他訴說著蛻變的奧秘。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了天父的心意 —— 原來不是祈求未曾蒙應允,而是神早已預備了更美好的禮物,只是需要時間讓祝福成形。

神的時間永遠精准,祂的安排從不出錯。就像那株仙人掌需要經歷紮根、積蓄力量才能開花,那只毛毛蟲需要經過蛻變的掙紮才能展翅,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段等候、每一次看似 “未得應允” 的祈求,都是天父在為我們預備更豐盛的恩典。祂知道我們當下的信心有多大,也知道我們的生命需要怎樣的雕琢才能承載更大的祝福。我們想要的,未必是生命真正需要的;而祂所給予的,看似不如所願,卻是最適合我們成長的養分。神從未輕看我們的每一個呼求,祂的應允或許會遲延,但永遠不會缺席。

今天的荊棘,終將成為明天綻放的花朵;此刻的艱難,都在為未來的榮耀埋下伏筆。當我們願意將生命的選擇權交托給神,不再固執於自己的時間表與期待,祂必按祂的信實,將最美好的祝福按時賜下。因為祂的應許永遠堅定:祈求,就必得著;尋找,就必尋見;叩門,祂必為我們開門。願我們都能在等候中持守信心,在順服中看見天父的奇妙作為。


故事 (97):順服正是愛最直接的體現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讀的聖經是約翰福音 14:21

「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,這人就是愛我的。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,我也要愛他,並且要向他顯現。」

約翰福音 14:15「你們若愛我,就必遵守我的命令。」

約翰福音 4 次提到愛主,遵守主的命令

有了命令,有神的話本就是一件有福的事,就如神將律法賜給以色列人。愛與順服是不能分割的,基督徒也常被要求要言行一致。如果我們說愛主,我們就一定要聽從主的吩咐,順服是愛的一個最佳表達。主耶穌曾發出一個發人深省的質問:「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!主啊!卻不遵我的話行呢。」(路六 46)換言之,主耶穌等於要求愛祂的人,要麼就遵守祂所吩咐的,要麼就不要再稱呼祂為主。但願愛主的人都遵守主的命令。

看哪,聽命勝於獻祭,順服勝於公羊的脂肪。

小故事:孝順的兒子

一天清晨,四個婦人來到村子外的井邊,她們一面彎腰汲水,一邊聊著家裡頭瑣碎的事情。

甲婦人說:「我兒子呀!可是越來越強壯了,他是村子裡首屈一指的大力士,沒人敢跟他摔角。」

乙婦人揚起眉毛說:「論力氣,我們家兒子是比不上,不過我兒子可聰明哩!他有過目不忘的本領,四書五經全都背得滾瓜爛熟。」

丙婦人也忍不住說:「這要比較起來,我兒子也不差喲!他要唱起歌來,連黃鶯都閃一邊去哩!」

只有丁婦人,默默裝滿水,對於身邊三個婦人的吹噓不作應答,只是微微笑著,提著水桶準備回家。

四個婦人滿身大汗地提著水桶,氣喘吁吁地走回村子;半路上,遇見四個年輕人迎面而來,剛好是她們四人的兒子。

甲婦人的兒子果然健壯如牛,拼命向路人展示身上的肌肉;乙婦人的兒子也不斷搖頭晃腦,背誦詩文;丙婦人的兒子一邊走一邊唱歌,果然音色美妙。

這時,只有丁婦人的兒子,看見母親過來,趕緊一個箭步跨向前去,幫母親提起水桶。

弟兄姊妹,經文中反復強調愛主與遵守命令的緊密關聯,順服正是愛最直接的體現。正如主耶穌的質問所啟示的,真正的愛從不流於口頭的稱呼,而在於切實的遵行。小故事中,丁婦人的兒子沒有華麗的誇耀,卻以主動幫母親提水桶的行動詮釋了孝順的真諦 —— 這恰如基督徒對主的愛,不在於空泛的宣告,而在於將主的命令化作生活中的順服與踐行。聽命與順服,永遠比表面的熱情更能彰顯愛的本質。


故事 (96):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目標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所讀的聖經是《哥林多前書》9 章 24-27 節:

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,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?你們也當這樣跑,好叫你們得著獎賞。凡較力爭勝的,諸事都有節制,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;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。所以,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;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。我是攻克己身,叫身體服我,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,自己反被棄絕了。

基督徒的人生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?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,就以非常精彩的古希臘運動大會上的競賽作比喻:

一、是賽跑的人生

賽跑是動的,不是靜的。主耶穌在世上三十三年,一直都在行動。《馬太福音》9 章 35 節記載:“耶穌走遍各城各鄉,在會堂裏教訓人,宣講天國的福音,又醫治各樣的病症。” 祂真是馬不停蹄地工作,《馬可福音》6 章 31 節形容祂忙到連吃飯的工夫也沒有,祂自己更說:“我父作事直到如今,我也作事。”(《約翰福音》5 章 17 節)主耶穌說這話時正遭遇逼迫,可見祂不因工作困難而停止行動。使徒保羅也效法主,日夜不停地工作。今天有許多基督徒整天坐著聽道,卻不起來工作、事奉、傳福音,久而久之,變成屬靈的 “胖子”。要知道身體過胖會百病纏身,屬靈的生命也是如此,一個不付諸行動的人,靈命就會 “生病”。今天教會有許多屬靈的 “病人”,正是因為他們不肯付諸行動。保羅以運動員的賽跑勸勉信徒:“你們也當這樣跑,好叫你們得著獎賞。”

二、是有定向的人生

保羅說:“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。” 人生一定要有目標、有方向,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、在做什麼。基督徒人生的目標,在於過榮神益人的生活;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目標,才是有定向的人生。

這裡有個小故事:《戰國策》中有一則 “南轅北轍” 的典故。

魏王仗著國富兵強,打算攻打趙國,但趙國並非弱小,若進攻不利,反而會削弱魏國。因此,大臣季梁向魏王進諫時,講了這樣一個比喻:

“我遇到一個男子,正趕著車向北走,卻告訴我要去楚國。我提醒他,應該往南走才對。那男子說:‘我的馬是日行千里的好馬。’我說:‘馬雖好,可你弄錯了方向。’那男子又說:‘我帶夠了旅費。’我說:‘旅費雖夠,可方向反了。’但男子仍強調:‘我的御車技術高超。’

這名男子固然具備了所有條件,可楚國在南方,他卻向北行,方向完全錯誤。因此,不管他條件多好,不調轉方向,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。”

弟兄姊妹,保羅以賽跑與競賽為喻,為基督徒的人生指明了方向:既要像賽跑者般積極行動,以主耶穌和使徒為榜樣,在事奉與傳福音中活出靈命的活力,避免因懈怠而成為屬靈的 “懶惰人”;更要確立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定向,如同奔跑時緊盯終點,不讓努力偏離榮神益人的目標。南轅北轍的故事也警示我們,若方向錯誤,即便擁有再多能力與資源,也無法抵達永恆的獎賞。願我們都能效法保羅 “攻克己身,叫身體服我” 的決心,以行動踐行信仰,以定向堅守使命,最終得著那不能壞的冠冕。


故事 (95):傷痕是使我們生命更堅韌、更成熟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讀的聖經是《雅各書》1:12“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,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,必得生命的冠冕;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。”

在基督徒人生中,最常遇到的是試煉” 和試探”。基督徒應如何處理?雅各提醒說:“要忍受試探”。在《雅各書》1 12 18 節,雅各指出了處理試探問題的兩個方面,簡述如下。

雅各清楚地指出:“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”。既然在基督徒人生中常常遇到很多試煉和試探,而且雅各在《雅各書》1 2 4 節也提及神借著百般的試煉” 去栽培屬祂的人,故此試探” 是不可少的鍛煉元素,而在試探中能夠忍受的人,自然就是有福的。

在未討論忍受試探的福分前,先研究一下試煉” 和試探” 這兩個詞。在希臘原文聖經裡,雅各所用的字是同一個,卻被翻譯為兩種意思。例如:《雅各書》1 2 節的試煉” 和 1 12 節的試探” 是相同的希臘文字,而《雅各書》1 13 節的試探” 是同一字的動詞。一般來說試煉” 和試探” 的基本意義是試驗”“考驗”。有些學者將試煉” 連於神,意即神試煉祂的兒女為要使他們更聖潔、更尊貴;而撒旦卻試探” 神的兒女,目的是使他們犯罪、跌倒,甚至羞辱神的聖名。

這樣將試煉” 和試探” 分辨出來固然有其好處,但聖經也有記載神容許撒旦試探神的兒女,以達到神的目的。約伯就是最好的例子(伯 1:112:5,比較撒下 24:1;代上 21:1)。另一方面,聖經中亦有提及神應許搭救那些落在撒旦試探中的人(林前 10:13;彼後 2:9)。不過,無論怎樣解釋試煉” 和試探” 的分別,有一點必須認識:“試探” 本身並不是罪,因為甚至主耶穌在肉身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,卻沒有犯罪”(來 4:15 下)。但什麼時候向試探低頭,那時我們便犯了罪。馬丁・路德曾用這個例子解釋說:“我不可以阻止飛鳥在頭頂上飛過,但我可以不允許飛鳥在頭頂上築巢。

聖經給我們看見,信徒將來所要得的,有五種冠冕:

  1. 不能壞的冠冕(林前 9:25):這是賜給那些有節制,不為肉體安排、去放縱私欲的人。
  2. 公義的冠冕(提後 4:7 - 8):這是賜給那些愛慕主再來的人。
  3. 榮耀的冠冕(彼前 5:4):這是賜給那些忠心牧養羊群的人。
  4. 喜樂的冠冕(帖前 2:19 - 20):這是賜給那些忠心佈道、引領罪人歸主的人。
  5. 生命的冠冕(雅 1:12):這是賜給那些忍受試煉的人。

究竟冠冕是什麼意思呢?固然是實在的東西,是我們將來所要戴的;但卻另有含義,即含有作王的意思。這是說,主賜給我們冠冕,是要我們作王。

這裡有個小故事:傑米自幼在複雜的家庭中成長,父母離異後,父親終日酗酒,根本無心照顧他。在校頻頻闖禍的傑米遭勒令退學,父親便把他送到一個經營木材行的遠房親戚家工作。

從未接觸過木作的傑米,被分配從簡單的刨木工作開始。他在刨木時,鉋子卻被一處樹疤卡住,不論怎麼用力也刨不動。越做越氣的他,忿然將鉋子用力摔在地上,一邊罵:“可惡的木頭!” 想到成長過程中,環境總處處刁難自己,現在就連刨木頭這麼簡單的工作,都要與他作對……

“那邊會這麼難刨,是因為那剛好是樹疤。” 一旁的師傅看到傑米的舉動,突然插話。

“樹疤?那是什麼?” 傑米反問。

“那是樹木受傷後留下的疤痕,也是樹木較堅硬的地方。” 師傅繼續道,“不過,你注意到了嗎?即使這棵樹有這麼多的傷疤,卻沒有阻擋它成為一棵又高又大的樹!”

師傅拍拍傑米的肩頭:“成長過程難免受傷,但那些傷痕,卻是能讓人更茁壯的證明呢!”

傑米輕撫著堅硬的樹疤,感到自己受傷的心,也慢慢堅強起來……

弟兄姊妹,生命中的試煉與試探,正如樹木經歷的傷痕,看似是困境,實則是使我們生命更堅韌、更成熟的鍛煉。神從未應許我們人生一路平順,但祂應許在試煉中與我們同在,賜給我們忍受的力量,更以生命的冠冕為那些愛祂之人預備獎賞。讓我們效法主耶穌的得勝,在每一次試煉中持守信心,相信所有的傷痕都會成為見證祂榮耀的印記,最終在永恆中得著那不朽的冠冕。


故事 (94):不要為明天憂慮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讀《馬太福音》第六章第三十四節:「所以,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.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。」這節經文提醒我們,不要為未來過於憂慮,而應專注於當下的生活。

有些人羨慕貓狗,因為牠們總是無憂無慮地度日;反觀我們作為萬物之靈,卻時常被憂慮纏繞,活得不快樂。貓狗不會為昨天的事感到後悔,也不會擔心明天會發生什麼事,牠們懂得活在當下。從這點來看,貓狗的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。當然,人類是尊貴的,但問題在於我們不懂得正確地生活,不懂得將憂慮卸給神,不懂得將心中的憂慮與擔憂交托給祂。

許多人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,不斷地憂慮明天會發生什麼,這種憂慮往往導致心灰意冷,失去向前的動力。憂慮究竟有何用處呢?許多人患有憂慮症,一遇到一點小事就被這種負面情緒困擾,過早地擔心結果會很糟糕,害怕自己無力應對。憂慮是一種消耗精力的負面情緒,會削弱我們真正的能力,導致事情變得更糟,從而陷入惡性循環,使人崩潰。 

《馬太福音》中使用的「憂慮」一詞,其實含有焦慮的意思。焦慮源於害怕失去,害怕失去心愛的事物、失去安全感、失去喜樂。換言之,憂慮與恐懼常常相伴而生。親愛的弟兄姊妹,你是否正處於憂慮和恐懼之中?

聖經告訴我們,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擔子。如果我們因擔心明天做得不好,或恐懼未來無法承擔,實際上就是活在沒有盼望的明天裡。明天的日子每日更新,我們無法掌控天氣如何,是晴天、陰天或是風雨交加。因此,我們應該專注活出當下,倚靠主的帶領,不必過分擔憂明天,因為明天同樣有主與我們同在。

弟兄姊妹,讓我們學會將重擔交托給神,將面對的困難和內心的憂慮都交給祂,放下憂慮,完全信靠祂,相信祂必賜給我們最好的。當憂慮消散,我們的心靈將得著真正的平安。

這裡有一個小故事:有一位園丁每日負責清掃主人花園中的落葉。特別是在秋天,隨著秋風吹起,落葉滿地,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清理。園丁非常擔心來年秋天的落葉會更多,掃不完,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,用力搖晃樹木,希望讓葉子提前落下,這樣第二天他就可稍作休息。

然而,第二天主人走進花園,發現地上依然滿是葉子。園丁感嘆若早知道如此,昨日便不必如此費力搖樹葉。我們往往也如此,為明天的困難操心費力,甚至試圖提前解決未發生的問題,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。

弟兄姊妹,我們當專注活好當下,倚靠主的恩典,因為主賜給我們的恩典夠用,不論日子如何,我們都有力量面對。今日讓我們將一切交託給主,安心信靠祂,活出喜樂平安的人生。願主祝福你。

故事 (93):真正的愛是願意捨己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一同讀《歌羅西書》第三章十二至十四節,經文記載如下:「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、聖潔蒙愛的人,就要存憐憫、恩慈、謙虛、溫柔、忍耐的心。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,總要彼此包容、彼此饒恕。主怎樣饒恕了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。在這一切之外,要存著愛心;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。」

這段經文極其寶貴,提醒我們:既蒙主拯救,成為聖潔蒙愛之人,便當活出與此身份相稱的生命見證,具備基督徒應有的品格與美德。保羅列舉了多項屬靈品格——憐憫、恩慈、謙虛、溫柔、忍耐、包容與饒恕——皆是主所喜悅的生命特質。然而,他特別強調:「在這一切之外,要存著愛心」,因為愛心乃是聯絡全德的。

「聯絡」一詞,猶如一條繩索將各樣美德如珍珠般串連起來,形成一條完整而美麗的項鍊。若缺乏愛心,即使擁有眾多品格,也可能流於表面,失去真誠與持久的力量。唯有愛,才能使這些美德得以長存,並真正造就他人。保羅提醒我們,愛是所有品格的根基與核心,具有極強的凝聚力,使整個屬靈生命得以整合與彰顯。

然而,我們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愛心呢?聖經告訴我們:「我們愛,因為神先愛我們。」唯有當我們親近主、被祂的愛所激勵,才能活出真正的愛,並結出聖靈的果子。因此,每日親近主、領受祂的愛,是我們得勝罪惡、活出美德的唯一途徑。

在此,願與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,以此印證愛的力量與價值。

有一位父親經常因工作需外出,每次回家都會為妻子與兩位孩子帶回小禮物。某次他出差歸來,卻空手而返,令妻子與孩子頗感失望。妻子不禁詢問:「你不是應該有足夠的錢嗎?為何連一點手信也沒有?」丈夫支吾其詞,未能作出清楚解釋。妻子心中疑慮漸生,憂慮丈夫是否如報章所言,在外有不明支出或不忠行為。

翌日,丈夫出門後,妻子整理他的行李,意外在夾層中發現兩張收據。其中一張來自高級海鮮餐廳,金額驚人,令她更加懷疑。她憤怒地打電話質問丈夫。就在此時,門鈴響起,原來是快遞送來一箱急凍海鮮。她打開包裝,發現寄件人正是丈夫,而收據上的金額正與餐廳收據相符。

妻子恍然大悟,原來丈夫花費巨資購買高品質海鮮,只為給家人一個驚喜。她再查看另一張收據,發現丈夫在超市僅購買即食麵、罐頭與麵包——顯然他自己節衣縮食,只為將最好的留給家人。妻子感動不已,眼眶泛紅,待丈夫回家後,她緊緊擁抱他,深深感謝他的愛與付出。

弟兄姊妹,這故事讓我們看見:真正的愛是願意捨己,是為他人的幸福甘願犧牲自己。世上有何美德能超越這樣的愛?我們的主亦是如此,祂無條件地捨己,為要使我們得著最大的益處。

願我們每日都能被主那長闊高深的愛所充滿與激勵,活出愛的生命,結出屬靈的果子,榮耀主名。願主賜福大家。


故事 (92):凡事謝恩更容易看見生命中的美好
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讀《帖撒羅尼迦前書》第五章十六至十八節:「要常常喜樂,不住地禱告,凡事謝恩,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保羅在此清楚地向信徒闡明神的三項旨意:一是常常喜樂,二是不住禱告,三是凡事謝恩。

前兩者或許較易理解與實踐——我們理當時常喜樂,靠主而得力量;亦當不斷禱告,時刻倚靠神。然而,當談及「凡事謝恩」,許多人或許會感到困難。所謂「凡事」,意指每一件事——即使遭遇車禍、罹患重病、失業,甚至面對天災人禍,我們是否仍應感謝神?這似乎是一項極為艱難的命令。

然而,若我們深信神掌管萬有,祂能使萬事互相效力,叫愛祂的人得益處,那麼「凡事謝恩」便不再是難以理解的教導,而是信心的自然流露。

在美國,有一個重要的節日——感恩節,其起源可追溯至1620年。一群清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,乘坐五月花號前往北美洲。他們在荒蕪之地開墾土地,蒙神眷顧,翌年獲得豐收,遂舉行感恩慶典,向神獻上感謝。此節日源自一群敬虔的基督徒,後來更由總統簽署成為法定節日,定於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舉行,成為全國性的慶典。

然而,感恩不應僅限於一年一次的節日,而應成為我們每日生活的態度。聖經教導我們「凡事謝恩」,即在每一天、每一件事上都懷著感恩的心。

在此分享一則關於感恩的真實故事。一位名叫林婆婆的長者因患腫瘤需長期住院。她常在病床上向護士抱怨,感嘆年老多病,子女疏離,生活苦悶。她的不滿逐漸使家人與她溝通時倍感壓力,甚至選擇沉默以避免衝突。

有一天,護士建議她將心事寫下來,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喜悅。林婆婆起初猶豫,但最終決定嘗試。她開始每日記錄:某日媳婦探望她,特意煮了清淡的魚湯;翌日孫兒來訪,活潑可愛,令她心生歡喜;再隔日,鄰床的張嬸抽空與她交談,使她感到溫暖。

隨著日記的累積,林婆婆的笑容漸漸增多,與家人的互動也日益融洽。她開始體會家人背後的關懷,並感謝醫護人員及病友的照顧。某日,全家人齊聚病房,一同閱讀她的日記,感受到深深的溫情。林婆婆的身體亦逐漸康復,正如聖經所言:「喜樂的心,乃是良藥。」

最寶貴的是,她學會了感恩——感謝家人的關愛,感謝身邊人的照顧。她的生命因此煥然一新,充滿喜樂與盼望。

親愛的弟兄姊妹,若我們也能在生活中實踐「凡事謝恩」,我們將更容易看見生命中的美好與愛,遠離抱怨與苦毒。願我們都能活出感恩的生命,並願主親自賜福予大家。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