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我們讀《帖撒羅尼迦前書》第五章十六至十八節:「要常常喜樂,不住地禱告,凡事謝恩,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保羅在此清楚地向信徒闡明神的三項旨意:一是常常喜樂,二是不住禱告,三是凡事謝恩。
前兩者或許較易理解與實踐——我們理當時常喜樂,靠主而得力量;亦當不斷禱告,時刻倚靠神。然而,當談及「凡事謝恩」,許多人或許會感到困難。所謂「凡事」,意指每一件事——即使遭遇車禍、罹患重病、失業,甚至面對天災人禍,我們是否仍應感謝神?這似乎是一項極為艱難的命令。
然而,若我們深信神掌管萬有,祂能使萬事互相效力,叫愛祂的人得益處,那麼「凡事謝恩」便不再是難以理解的教導,而是信心的自然流露。
在美國,有一個重要的節日——感恩節,其起源可追溯至1620年。一群清教徒為逃避宗教迫害,乘坐五月花號前往北美洲。他們在荒蕪之地開墾土地,蒙神眷顧,翌年獲得豐收,遂舉行感恩慶典,向神獻上感謝。此節日源自一群敬虔的基督徒,後來更由總統簽署成為法定節日,定於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舉行,成為全國性的慶典。
然而,感恩不應僅限於一年一次的節日,而應成為我們每日生活的態度。聖經教導我們「凡事謝恩」,即在每一天、每一件事上都懷著感恩的心。
在此分享一則關於感恩的真實故事。一位名叫林婆婆的長者因患腫瘤需長期住院。她常在病床上向護士抱怨,感嘆年老多病,子女疏離,生活苦悶。她的不滿逐漸使家人與她溝通時倍感壓力,甚至選擇沉默以避免衝突。
有一天,護士建議她將心事寫下來,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喜悅。林婆婆起初猶豫,但最終決定嘗試。她開始每日記錄:某日媳婦探望她,特意煮了清淡的魚湯;翌日孫兒來訪,活潑可愛,令她心生歡喜;再隔日,鄰床的張嬸抽空與她交談,使她感到溫暖。
隨著日記的累積,林婆婆的笑容漸漸增多,與家人的互動也日益融洽。她開始體會家人背後的關懷,並感謝醫護人員及病友的照顧。某日,全家人齊聚病房,一同閱讀她的日記,感受到深深的溫情。林婆婆的身體亦逐漸康復,正如聖經所言:「喜樂的心,乃是良藥。」
最寶貴的是,她學會了感恩——感謝家人的關愛,感謝身邊人的照顧。她的生命因此煥然一新,充滿喜樂與盼望。
親愛的弟兄姊妹,若我們也能在生活中實踐「凡事謝恩」,我們將更容易看見生命中的美好與愛,遠離抱怨與苦毒。願我們都能活出感恩的生命,並願主親自賜福予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