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 (68):人若愛神,這人必不徒然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與大家誦讀的經文是《哥林多前書》第八章第三節:「若有人愛神,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。」這節經文極其寶貴,指出若有人愛神,這個人是神所認識、所記念的。換言之,一個人若以愛神為動機去生活,無論所做的是大事還是小事,神都知道,神都在察看,並且將這一切記在心裡。

神不僅看見我們的外在行為,更看重我們內心的動機。祂知道我們為愛祂所忍受的苦難,所作出的犧牲,無論多麼微小,神都不會忽略。特別提到「神知道」,這不僅是神的感動,更是神極其重視、極其寶貴那些愛祂之人的一切付出。

這節經文也勉勵我們,每一天無論做什麼事,只要存著愛神的心,這一切都不會徒然。即使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刷牙、洗臉、買菜、煮飯、上班、上學,若我們是為著愛神而行,神都知道,並且必定會報答。

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故事。十九世紀中葉,一位年輕人站在英國利物浦的船上,向母親揮手告別,準備遠赴他素未謀面的中國。他只有二十一歲,是一位受過醫學訓練的宣教士。他的母親流著淚目送他遠行。為了適應中國的生活,這位年輕人在出發前便開始鍛鍊自己,睡硬板床、節制飲食,並努力學習艱難的中文。到達中國後,他不僅要面對外人的懷疑與藐視,還要承受傳染病的威脅,如天花、痢疾、肺炎等,生命時刻受到威脅。

儘管如此,他仍竭力融入中國人的生活,穿中國服飾,留起長辮子,並以謙卑的態度與無條件的愛,贏得當地人的尊敬,使許多人認識了神。他就是著名的宣教士戴德生。他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:「假使我有千鎊黃金,中國可以全數支取;假使我有千條生命,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。」

弟兄姊妹,一位外國人尚且能為中國付出如此大的愛與犧牲,只因神的愛激勵了他,使他甘心獻上自己和家庭。直至今日,戴德生的後代仍然在中國繼續這份使命。他的一生,因著愛神,成為最燦爛、最光輝的見證。

弟兄姊妹,請記得,若有人愛神,這人必不徒然,因為他是神所知道的。讓我們一同努力,將自己獻上,為神的心意奮鬥到底。


故事 (67):殷勤人必得豐裕

親愛的弟兄姊妹,今日與大家誦讀的經文是《箴言》第十三章第四節:「懶惰人羨慕,卻無所得;殷勤人必得豐裕。」這節經文字面意思十分明確——勤奮的人必有收穫,懶惰的人則一無所獲。然而,這裡所傳達的意義不僅止於物質層面,更有屬靈上的深意。

弟兄姊妹,若我們真心渴望更多經歷主、經歷神的愛,若我們渴望服事祂、結果子、榮耀神,若我們希望自身在屬靈生命上有所長進,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付諸具體而實際的行動。僅僅每年立一次志願,或只是心裡想「我要親近主」、「我要多愛弟兄姊妹」,這些想法若沒有實際行動,是無法帶來真正的改變與成長的。

舉例來說,若你希望早起親近主,不僅要在心裡立志,更要付出實際的行動,堅持早起,與主相交。每一次你願意付代價、實踐所立的志願,你所獲得的心靈祝福與豐富,都是難以估量的。

盼望我們都能成為殷勤的人,為著自己的心靈、為著神的心意,願意付出代價,使自己更榮耀神,也使主的旨意得以成就。

以下有一個故事:有一家電器行的老闆要招聘經理,有數十位年輕人應徵,最終篩選出三位學歷與條件都十分優秀的候選人。老闆決定以一個實際任務來決定最終人選。他將一個新型手電筒交給三人,並要求他們將手電筒送到象樹路331號的卡特先生家中。

不久,第一位年輕人返回店裡,說:「地址好像有誤,331號是一間廢棄工廠,沒有卡特先生。」第二位年輕人也回來了,表示他詢問過附近鄰居,得知卡特先生曾住在此處,但已經搬走,因此無法完成任務。最後,第三位年輕人花了較長時間才回來,但他不僅查明了卡特先生已搬遷,還打聽到新地址,並將手電筒親自送到卡特先生的新居。卡特先生收到手電筒後十分驚喜,不僅支付了訂金,還向老闆購買了其他產品。最終,老闆毫不猶豫地聘請了第三位年輕人,因為他沒有讓任何藉口阻礙自己完成任務,而是主動克服困難,努力完成工作。

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許多時候我們會為自己找藉口——沒有時間親近主,身體疲憊,或是能力不足。然而,若我們一次又一次讓藉口成為阻礙,我們的心靈又怎能豐富呢?盼望大家在立志之後,能夠付諸行動,必定會經歷更大的榮耀與祝福。

願主祝福你,使你成為殷勤的人,在屬靈生命中得著豐裕。

故事 (66):孝敬父母並非一條冷冰冰的規條

今日與大家誦讀的經文是《以弗所書》第六章第二至第三節:「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。」這節經文同時出自《出埃及記》第二十章第十二節及《申命記》第五章第十六節,亦即十誡中的第五誡。孝敬父母可以說是神在人與人關係中所設立的一種權柄和秩序,更是一種尊重的表現。孝敬父母反映了一個人對神是否順服,若有人不孝敬父母,也可以說他並不真正尊重或敬畏神。

經文特別強調,孝敬父母是帶有祝福的誡命:「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」這裡的「長壽」不僅僅指壽命的長短,更重要的是指生命的價值與意義。若生命缺乏祝福與意義,即使長壽也無甚意義。因此,孝敬父母所帶來的,是蒙福且有意義的人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這是第一條帶有應許的誡命,顯示神極其重視人與人之間,特別是家庭中的關係。神設立家庭,渴望家中充滿愛與尊重,並且祂自己更願意成為我們的父,使我們成為祂的親子。神的心願得以成就,祂的家得以建立,而我們也成為神家中的兒女,這是極其寶貴和幸福的事。
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阿強的母親因病去世,留下他照顧患有腦退化症的父親。一天早上,阿強陪父親坐在公園長椅上,自己在看報紙,父親則東張西望,看見花草樹木和雀鳥,便問:「這是甚麼?」阿強隨口答:「麻雀。」繼續看報紙。過了一會兒,父親又問:「這是甚麼?」阿強顯得不耐煩,重複回答:「已經說了,是麻雀。」沒多久,父親再問同樣的問題,阿強語氣變得粗暴:「麻雀呀!你是不是聽不懂?」父親沉默了一會兒,又看到樹上的雀鳥,再次發問,阿強終於失去耐性,責備父親為何重複同一問題。

當晚,阿強心裡感到不安,整理父親衣物時,無意中發現了一本父親的日記。翻閱之下,看到一頁寫著:「今天阿強三歲,我們一起在公園玩,他看到一群白鴿,好奇地問了我十二次那是甚麼,我也耐心地回答了十二次,雖然重複,但我絲毫不覺煩厭,因為阿強很可愛,他是我的兒子。」阿強合上日記,眼淚不禁流下。他走進父親房間,緊緊擁抱著父親。

沒錯,我們的父母終會老去,甚至會像阿強的父親一樣,患上腦退化症,無法自理,甚至反覆問同樣的問題。但我們可曾想過,父母曾經一生無怨無悔地照顧我們,難道我們不應該用愛心回報他們嗎?神賜給我們父母,使我們得以享受愛的滋潤,我們也應當將這份愛回饋給父母。

神設立家庭,使人有父母、兄弟姊妹,讓我們學會甚麼是愛,並在家中得著保護、供應和恩典。孝敬父母並非一條冷冰冰的規條,而是神賜給人的祝福。願我們都能行出神的話語,讓愛充滿世界,帶來幸福與歡樂。願主祝福我們和我們的家庭。


故事 (65):珍惜這個屬靈的家

今日想與大家分享的經文是《詩篇》一百三十三篇第一節:「看啊,弟兄和睦同居,是何等的善,何等的美!」這節經文描述以色列人在節期一同上耶路撒冷敬拜神的情景,因此這詩又被稱為「上行之詩」。經文強調,弟兄姊妹一同生活、同心來到神面前,在神眼中極其寶貴,是善,是美,是最美好的事。

這裡所指的,不僅是以色列人的聚集,更是預表教會生活,弟兄姊妹彼此相愛、共同敬拜神。真正寶貴的合一,不是靠活動、飲食或娛樂來維繫,而是因著大家一同親近神、同心經歷神的同在。當我們一起來到主面前,心靈便最為契合,彼此更加欣賞和珍惜對方。外在的安排只能維持表面的關係,唯有一同親近神,才能使我們的心靈真正相通。

弟兄姊妹,願我們都看重神所看重的,珍惜神所賜的屬靈家庭。願我們常常與弟兄姊妹一同來到主面前,經歷神的愛與同在,這是神極其寶貴的心意。
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有一個男孩原本是家中的獨生子,後來母親再添一名弟弟,兩人年齡相差九歲。起初,哥哥很喜歡和弟弟玩耍,但隨著弟弟長大,哥哥漸漸覺得麻煩,因為弟弟經常半夜哭鬧,影響他休息,也常常需要讓著弟弟。當弟弟學會走路後,更是活潑好動,讓哥哥感到困擾,甚至覺得父母對弟弟的關愛多於自己。

有一次,哥哥在中學美術課上以「幸福」為主題畫了一幅水彩畫,畫中是父母和弟弟的背影一同去旅行,但他將弟弟畫得模糊些,因為他認為沒有弟弟會更幸福。畫作完成後,他準備將其晾乾,回家時卻發現畫被弟弟動過。仔細一看,畫上多了一些歪斜的字:「我喜歡哥哥」,還多畫了一隻小手,與哥哥的手牽在一起。這一刻,哥哥的怒氣全消,心中充滿感動。他明白,真正的幸福,是父母愛護兒女,兒女彼此相愛。

弟兄姊妹,我們都應當活在這樣的幸福之中。神愛我們,並賜給我們屬靈的家。要活出這份幸福,需要我們主動去愛身邊有需要的弟兄姊妹,不要視他們為負擔或累贅,他們是我們真正的家人,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願我們都珍惜這個屬靈的家,讓家中充滿溫暖與愛。其實,幸福並不遙遠,神已經將最大的幸福賜給我們——祂自己住在我們當中,我們與神同屬一家。這是極其寶貴的福分。

願主祝福你,也祝福我,使我們一生都最愛這個家,並活在神所賜的幸福之中。



故事 (64):神的話語使人有生命、動力

今日想與大家分享的經文是《詩篇》一百一十九篇第一百零五節:「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,是我路上的光。」這節經文特別指出,神的話語如同腳前的燈、路上的光,為我們的人生指引正確的方向,照亮前行的道路。這裡強調「腳前的燈」和「路上的光」,說明神的話語並非遠在迷濛之處,而是近在我們腳前,時刻引導我們每一步。

當我們面對人生各種抉擇,或聽到來自四方八面的意見與聲音,感到迷惘、不知如何取捨時,最重要的是懂得選擇——選擇神的話語。若我們所聽、所信、所行的是出自聖經的原則和教導,那麼我們的選擇便是正確的。即使世人有不同的看法,若不是根據聖經,我們也應持保留態度。願我們都成為被神的話語引導的人,而不是隨心所欲、任意而行。願我們都懷著敬畏神的心,讓神的話語引導我們的人生,並以神的旨意作為人生的方向。

有一個故事這樣說:有一位讀書人準備上京赴考,每日勤奮讀書。臨行前幾日,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,夢見城牆上長著一棵大白菜。夢醒後,他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個夢,於是詢問嬸嬸。嬸嬸說:「這是不祥之兆,城牆上種白菜,暗示你這次考試會失敗,還是不要去了,找份工作比較實際。」這位讀書人聽後非常難過,覺得多年努力竟因一個夢被否定,心有不甘,便去問叔叔。叔叔則高興地說:「這是好兆頭!你讀書這麼久,這次一定會高中。城牆上都能種出大白菜,不就是高中嗎?」這番話激勵了年輕人,他更加努力,最終真的考中進士。

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神的話語往往會鼓勵我們的心,使我們充滿信心和盼望。判斷是否出自神的聲音,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,就是這聲音是否令我們正面、積極、充滿信心。如果某些聲音使我們灰心、失去盼望、感到沮喪,那很可能並非來自神,而是出於仇敵。

此外,我們的心態也十分重要。若我們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,對事情的結果也會有正面的影響;反之,若我們消極負面,無論做什麼都難以有好效果。願弟兄姊妹都能與主同行,經歷主在身邊加添力量,使人生充滿盼望。即使面對挑戰和困難,也能靠主剛強,經歷祂的恩典夠用。

總結來說,前方的路必會因神的話語而越照越明,直到日午。神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、路上的光,引導我們行在祂的心意中。願主祝福你,願你一生都成為一位聽從神話語的人。

故事 (63):將目標設得實際可行,如此才能達成

今日想與大家誦讀的經文是《路加福音》第十四章二十八至三十節。這段經文記載了主耶穌所說的一個比喻:「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,不先坐下算計花費,能蓋成不能呢?恐怕安了地基,不能成功,看見的人都笑話他,說:這個人開了工,卻不能完工。」主耶穌在此強調「坐下算計花費」的重要,提醒我們跟從主的人,如同建樓一般,必須預先考慮所需付出的代價。唯有願意將自己完全擺上,才能配作主的門徒。

因此,我們應當認真思考,是否願意為主付上必要的代價。主耶穌甚至教導我們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祂。今日,我們跟隨主,不應只是隨波逐流或一時熱情,否則遇到困難或挫折時,便容易半途而廢。事實上,基督徒的生命若沒有堅持到底,也會出現「爛尾樓」的情況。弟兄姊妹,我們切勿讓自己的人生工程半途而廢,應當仔細計算,是否願意為主全然擺上。

有一則故事值得我們反思:有一位年輕人立下許多目標,但多年來始終一事無成,為此感到沮喪,便向一位智者請教。智者請他為自己燒一壺水。年輕人雖覺奇怪,仍照辦。他在灶上放了一個大水壺,加滿水,開始燒柴煲水。不久柴火用盡,水卻未煮沸。年輕人只好再去拾柴,回來時水已經冷卻。智者問:「若柴不夠怎麼辦?」年輕人感到慚愧,認為應該事先多準備柴火。智者提醒他:「其實你也可以倒掉部分水,不必用這麼大的壺。」年輕人恍然大悟,根據手頭的柴火調整水量,終於成功煲沸了水。

智者對他說:「有目標固然好,但更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實現。如果能力有限,可以調整目標,將目標設得實際可行,如此才能達成。」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好的提醒——許多人每年都立下新目標,卻總是無法實踐。與其一再立下遙不可及的目標,不如根據自身情況,定下一些切實可行的計劃。無需與他人比較,也不必好高騖遠。若我們希望親近主,可以從實際可行的步驟開始,不必強求自己如某些弟兄般每日花數小時禱告或聚會。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節奏,只要按著自己的步伐,一步一步實踐,也能與神親近。

切實可行的計劃才最重要。願主祝福你,若你有新的目標想要實踐,願你這次能夠坐下來仔細計算,使你的心願得以成就。願主賜福於你。
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